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是什么让我们背负了这么多痛苦,还咬紧牙关继续坚持?

是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

《活出生命的意义》―“意义治疗的心理剧”章节中,提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一位三十岁的母亲,她的健康儿子在十一岁时不幸夭折了,只剩下她和另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儿子。这位母亲对自己的不幸心有不甘,几次企图带着残疾儿子一起自杀时,儿子制止母亲说:自己还想活着。

那为什么母亲不这样看呢?心理咨询师需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她认识到这一点呢?

心理咨询师让这位母亲想象自己现在不是三十岁,而是八十岁,正躺在临终的床上,回首往事,在此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这位母亲说,我想要孩子,这个愿望满足了。一个孩子死了,另一个残疾,要是我不照顾他,他就得被送到福利院。尽管他残疾了,生活不能自理,可他终归是我的孩子。而我也尽我所能让他生活得快乐。至于我自己,我可以平静他回顾自己的生活。我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我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我的生活没有失败!

这位母亲通过从临终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她突然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其中甚至包括她的痛苦。

刚刚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我放下工作陪了五年,儿子不接受治疗。现在也没完全好,在家除了玩游戏什么也没干,已经20岁了。”

我想这位家长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辞职陪伴有意义吗?我五年的倾力付出有意义吗?我这样坚持有意义吗?我的人生有意义吗?

我在回复里简短回答了这位家长:“抱抱,太难了。家长得有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得学习成长改变。”

孩子从15岁到20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似乎带走了什么,又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窗外的世界一直在不断地变幻,同龄的孩子,特别是当初很多不如自家孩子的孩子,正在上大学,正在奔赴金光闪闪的前程。而自己的孩子正在上家里蹲大学,一所永远也毕不了业的大学。这当然让人难以释怀。

家长是大的,孩子是小的。家长要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去学习成长改变,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去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先尽人事,再听天命。先尽力而为,再选择静待花开。放手不等于放弃,自由不等于放逐,允许不等于无为。上天一定安排家长具备了医生、心理咨询师不可替代的特异功能。

我想请这位家长,和我一起,想象自己已经白发苍苍,生命垂危,回首自己一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遗憾、悔恨?还是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无怨无悔?

我对自己余生的规划是:

作为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作为孩子并没成功复学的家长,作为正在艰难摸索中的家长,虽然我的经验不成熟、不专业、不权威,但我想仍然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传递安慰、鼓舞、勇气、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家长们一起探讨、思考,从而做出改变。

其实,我和女儿都在跌跌撞撞地努力行进中。

我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自我修炼,作为孩子的原件、能量加油站、原生家庭的缔造者,如何站在家长正确的位置上,如何活好自己,照亮孩子,给孩子无条件地爱?

而女儿努力的方向是:不断尝试,去绕弯路,去摔跟头,去流血去流泪,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冬天的时候,女儿告诉我,说自己就愿意一辈子呆在家里,不出门,安安静静地过自己没有声响的日子。

夏天的时候,四十度的高温,女儿已经频繁地出门,和同学朋友聚会,旅行、逛街,尝试上补习班考大学,尝试打工,尝试能想到的一切出路。

孩子的心理疾病,有着很复杂的原因:遗传基因、原生家庭的不当养育、环境、家庭系统排列等。而我只做好自己能做到的部分,尽人事,听天命。

女儿现在很关心我的自媒体状况,从前她是嗤之以鼻的,“肚里没货,文笔又烂,怎么可能有粉丝?”

我希望女儿能找到自己的热爱,专注其中,乐在其中。只要工作是利他的,能带给人价值的,那么收入只是自然结果,靠热爱生存是完全可能的。

而我正在努力活出这种可能性,让女儿眼见为实。

女儿现在很羡慕我的生命状态,充实快乐,不仅自我得到成长和疗愈,而且还帮助了很多网友,在和网友的互动中获得了成就感、归属感、价值感。人生因此变得大不同,幸福、喜悦。

当然,女儿很是嫌弃我的收入低。但我狂拍她的彩虹屁,说她智商比我高,文笔优美细腻,写诗、写小说都得到网友们的大加赞赏,歌也唱得好听,简直就是未来的文学家和歌唱家呀。那么,她是不用发愁养不活自己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所有的才华都能变现。而才华,在热爱的加持下,就能像花一样,尽情绽放,展露风华。

作为心理疾病的孩子来说,热爱可能是最好的救赎了。

如此,我的余生,足以让我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安祥微笑,幸福地闭上双眼,为成功的、有意义的此生,画上圆满的句号。如果有机会,下一辈子,我仍然期待再来地球一游,并和女儿重续母女缘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