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我一个人好好的,为什么要结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如果你今年24岁,没有谈恋爱,那你恐怕刚刚经历过一场血雨腥风的春节。你的每一个亲戚都在重复“什么时候结婚”这样的问题,你妈已经在为你物色下一个相亲对象,而你那些平时从来不会谈论感情问题的同学,也突然热心地为你介绍潜在的对象。 


家人朋友催婚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2012年是 20 岁~ 24 岁人口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的最后一年。从 2013 年开始, 25 岁~ 29 岁的年轻人变成了登记结婚的主力。江苏省去年的平均初婚年龄更是达到了 34.2 岁。 


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是因为人们对伴侣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吗?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是“剩女思维”在作祟吗? 



                                       


2014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一路走低, 2016 年结婚率更是跌回到 2008 年的水平。与之相对的,则是离婚率不断走高,可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结婚爱离婚。 



2009年~ 2016 年,中国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的变化  


纵向来看,中国的结婚率的确下降了不少。但如果在国际上进行横向对比,则不难发现,国外的结婚率简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尤其是英法德日这类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结婚率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其实,不结婚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数据,从1970年到 2014 年,全世界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1970年、 1995 年和 2014 年的结婚率对比 / OCED 


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 2017年, 15 岁以上人口中,接近 74% 的人是已婚状态(不包括离异和丧偶)。请注意,分母中还包括了未达到法定婚龄的人。同样的统计,在美国则刚刚超过 50% ,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美国人不在婚姻状态。 


中国人的已婚率依旧很高,而初婚年龄又确实在增长。也就是说,年轻人不是不结婚了,而是没能在年轻的时候结婚。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推迟了结婚计划呢? 





2017年,美国有 54% 的男性和 51% 的女性是已婚状态 人口普查局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推迟实际是个体在婚姻市场搜寻匹配的过程受阻。贝克尔(Becker)是最早将人类婚姻匹配行为数学模型化的学者,他建立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并指出婚姻市场中的男性和女性,都会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婚姻搜寻,从而让自身从婚姻中获得最大效益。 


在大多数人看来,结婚不一定只是因为爱情,婚姻背后往往有经济方面的考量。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对三万多名80后、 90 后做过调查, 50% 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最大原因是经济压力。确实,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不论是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还是一线城市的魔幻房价,似乎都在支持这个结论。 


不过,人们的直观感受和真实情况之间,往往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果认真研究中国新生代婚姻的影响因素,其实不难发现,经济压力并不是造成年轻人不结婚的主要原因。相反,越是能挣会花的人,结婚往往就越晚。 



各国平均结婚年龄。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普遍晚婚。中国为25.3岁 / Priceonomics 


广西师范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收入低的城市居民相比,收入高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未婚。 


此外,如果你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80年、 90 后,又恰好是农村户籍,这个数据可供参考:每月多挣一千元,结婚年龄晚半年;每月多花一千元,结婚年龄晚一年。 


当然,这个结论对于收入超高的文娱明星就不适用了,尽管他们也是典型的晚婚人群。真按照这个规律,年收入在两千万以上的王宝强要想结婚,可能得等到一千年以后。 


收入与婚龄呈正相关,其实并不难理解。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结婚年龄与收入有关,特别是男性。二十八九岁才结婚的小伙子,与十八岁就结婚的同龄人相比,平均收入高出20% 


对自身发展前景预期不高的男性,为了避免未来婚姻匹配困难,大多会提早结婚。20岁的铁柱一旦错过二丫,很可能就会被同村的二狗抢先定亲。而对自身发展前景预期良好的男性,愿意且能够承担更长时间的择偶过程,往往会选择推迟结婚。 30 岁的王思聪被称为“国民老公”已经很久了,可他从来也没把自己变成任何人的老公。 



                                              


中国的家长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比如“找对象要门当户对”。 


家长们对于这些现象的观察是准确的,中国的择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调整,但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一直是同质婚,而非交换婚。简单地说,同质婚就是相似的人组成家庭,而交换婚则是通过婚姻进行资源交换,比如所谓的“男财女貌”。 


在各类同质婚中,又以教育的同质婚最为显著。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与自己教育水平或社会经济地位相似的人结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的求偶偏好,二是婚姻市场的结构性限制。求偶偏好可以理解为自恋,人们会更愿意喜欢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结构性限制则是一种天然隔离,住在贫民窟的小男孩很难结识别墅里的白富美。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还在念本科的时候,你的初中同学已经在社交网络里晒下一代了。大学刚毕业,没什么联络的高中同学也向你发来婚礼请柬。如果你出身于农村地区,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加强烈。 


人们感慨着“知识改变命运”,而这并不是错觉。 1999 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让大量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推迟了进入初婚的年龄。 



中国大陆历年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 / 《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结婚率就越低。在中国,1975年之后出生的城市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每增加 1 年,初婚几率分别将会降低 9.6%  9.7% 。相应地,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个层级,初婚年龄就要上升 1.6 岁。 


那么,究竟为什么学历越高,就越晚结婚? 


由于在校生大量的精力被课业占用,学生角色与婚姻角色冲突,使得人们往往选择先完成学业再进人婚姻。本科毕业一般为22岁,如果读研究生,在校期就会一直延长到 25 岁甚至 30 岁。虽然也有学生在读博期间结婚,但真正能将科研和家庭兼顾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南开大学为已婚学生提供的“夫妻宿舍”,住宿费每年2400 元 视觉中国 


在贝克尔看来,个体提高教育水平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体面就业岗位和高收入;第二,在婚姻市场上找到高收入的配偶。对男女双方来说,在考虑了收入、闲暇和家庭内劳动后,成立家庭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不结婚时各自效用的总和。否则,双方会维持单身状态。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初婚推迟。按照性别角色分工理论的观点,男性通过工作为家庭获取主要的经济来源,女性负责照料家庭和养育子女,在经济来源上依赖丈夫的支持。这套 “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熟悉。 


但如今,事情正在起变化。高校扩招提升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预期,加上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很高,她们不再需要早婚以获得经济支持,推迟结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朋友已经恍然大明白了:现在结婚率低,都是因为这些学历高、挣钱又多的女人不愿意结婚了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对剩女问题的点评,比如有专家说“中国性别比失衡,未来将有三千万男性打光棍”,并且把情绪发泄在未婚女性身上。例如,“那么多中国男人找不到老婆,你们还不结婚,有没有社会责任感”“不结婚对得起你父母把你养这么大吗”“真替你父母不值,养了个赔钱货”。 


但很遗憾,他们指责的对象都是错的。在讨论女性对于结婚率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不负责任的推想。假设个人结婚对于社会是一种贡献,那么结婚越早的人群,相应的贡献也就越大。结婚越晚,甚至不结婚的人,则视为拖后腿。那么,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是谁在拖后腿?男性还是女性? 


谁结婚更早?毫无疑问,全世界的女性都比男性结婚更早,只是早多早少的问题。 



全世界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在剔除男性数据之后,全球结婚年龄普遍前移。中国为24.2岁 / world bank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女性结婚时间平均比男性早3.7 年。男女初婚的年龄差距与收入呈反比,也就是说,越穷的国家男女初婚年龄差距越大。比如在埃及,妇女平均结婚年龄比男子早 5 年,在法国则只有1.6 年。 


从宏观上看,随着女性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她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可以匹配到的男性数量就变少了,搜寻失败的风险加大。在继续搜寻的过程中,一些尚未成婚的女性就被称为“剩女”。 


女性综合实力的提升,确实会使得她们更加耐心地寻找合适的配偶,但她们仍然会较为普遍地进入婚姻,而并非因为经济上减少对男性的依赖而不进入婚姻。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95%的女性在 30 岁到来之前就已经结婚, 40 岁以上的未婚女性更是连1% 都不到。也就是说, 99% 的女性终究会结婚。别再对剩女问题忧心忡忡了,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没进入婚姻的女性怕是比酸奶盖上残留的酸奶还要少。 


相比之下,中国未婚男性的问题则要严峻得多。2010年, 25 岁~ 29 岁之间的未婚男女比例为 166 100 ,而 30 岁~ 39 岁之间则为 279 : 100 ,即每 100 位未婚女性对应 279 位未婚男性。 


当然,这是因为男性的绝对数量本来就多于女性,即使所有女性都进入婚姻,还是会剩下很多男性。而这与计划生育下执行一胎化造成的性别比例失衡有关。中国从1971年陆续开始推行计划生育, 1982 年定为基本国策,到 2010 年,在政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孩子,刚好达到上述年龄。 


虽然都是没婚结,但“剩男”和“剩女”的成分还不太一样。按照婚姻梯度理论,女性更愿意向上寻找,对她们来说,好男人就是“什么都比自己好一点的男人”,而男性更愿意向下寻找,这样在家庭内部比较有话语权。在这样的择偶规则下,A 男找 B 女, B 男找 C 女,剩下的就是 A 女和 C 男。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剩女”和“剩男”简单理解为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我们的未婚女性,数量上虽然不太多,但要是任凭她们剩着,总有人觉得是“资源浪费”。他们恨不得化身为按头小分队,仿佛让剩女和剩男相爱,就能为民除害。可惜两类人群差异太大了,连剩男都非常清楚这不现实,所以都是直接从越南买新娘。 


比起年轻人的婚育意愿日渐低下,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官方几年前还在鼓励晚婚晚育,转眼间又哀叹“剩男”“剩女”。这两副面孔,像不像高中时不许孩子谈恋爱,大学毕业就希望你立马找到人结婚的中国式家长?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下面二维码


为什么不生二胎,这是我见过最现实的答案

我们国家的二胎计划为什么执行不好,现实原因就是因为没钱养孩子,中国很多家庭是在负债前行,果姐在天涯上看到一个帖子,关于负债:“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走到今天这样,从有车有房有20几万存款,到现在负债100多万,绝望,我想,可回家看到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心里隐隐作痛!天天接十几个要债电话,我崩溃了,连续一个星期睡不着了,再这样下去,不也会疯掉!今天跟老婆说想,老婆说,如果想,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跳楼!”生活真的没有想得那么容易。


知乎上有个非常火的话题,如何看待月入5万的人,活得像月薪五千?点赞最高的这样回答:


当我超过月薪三万的时候,我开始高估自己的消费水平,以为可以像诗人一样,过那种只有午后和咖啡的生活:


养一只猫,养一只狗,带着心爱的女人,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到两个月,半年的积蓄一无所有。


于是我开始慌了,不得不和几家甲方签下卖身契,整个下班时间都在无休止地工作,加班、熬夜、赶稿,马不停蹄,不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不知道冬天是什么形状。


月薪5万,却依然活得像乞丐、像条狗!



北京白领时会理深有体会:


也是月薪5万,北京一套房子,商业贷款190万,每月还贷1万元,还30年;


沈阳的房子,贷款40万,每月需还3500元,还20年;


宝马一辆,19万,每月还5000元。


表面上她是风光无限的中产,北京有房,开宝马上班,可背后却苦逼得快撑不下去了。


在麦当劳排一小时的队,只为了买一个汉堡;


在路边和收费员骂半天,只为了少交两块钱的停车费;


熬到十点再去买菜,只为买斤7.8折的排骨。


“你能体会我每一天睁开眼,就想到身上还背着几百万贷款,每个月不赚到5万元都觉得过不踏实的痛苦吗?”



一天,一个朋友问她,你有什么爱好吗?


时会理一下子就愣住了,脑海一片空白,突然发现自己对周末的一切都没有热情,已经沦落为一台没有感情、没有兴趣、没有快乐的赚钱机器,只好尴尬地回答:


我的爱好是赚钱!


听过无数人的感慨:明明收入可以,月薪过万,有车有房,日子却过得心惊胆战;不敢休息、不敢辞职、不敢放弃、不敢倒下、甚至连死都不敢……


对未来怀着无比的恐惧,总觉得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消失;最害怕的是生病,哪怕不是大病,都可以让几十年的打拼瞬间化为虚无。


原来,我们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紧绷、满负荷的状态,在满负荷的压力与债务中,满负荷地生活、满负荷地工作、也在满负荷地消磨。


面对风险,丝毫没有抵抗的能力,哪怕一根稻草,也能压死疲惫中的骆驼!



中国一半以上家庭零储蓄


去年12月10日上午,一名42岁的程序员,从楼顶一跃而下。


一个月前,他被领导谈话,意思是,你被炒了!


北航本科、南开硕士,一路985名校,华为工作8年,中兴工作6年,一路大公司;深圳有车有房、两个孩子、年薪几十万,还有一定数量的股权。


至少在被辞之前,一路高歌猛进,有着别人想要而得不到的生活,可即便如此,在危机面前,同样是如此不堪一击。


出事后,他的妻子说:我们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9岁的儿子、2岁的女儿,四个年迈的老人茫然失措,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崩地裂!我完全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哪怕年薪几十万,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样脆弱。


他的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表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明明收入可观,可生活却一直处于紧绷、满负荷的状态。



有人感慨:


“人到中年的情况就是,目前的收入基本上都花在房子按揭上了,家庭花销要掐着指头过日子,一失业,整个世界就崩溃了。”


判断自己的生活是否紧绷,一个最好的标准是:


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是否还能正常运转,包括你的房贷、车贷、信用卡,都能正常还款。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生活留有余裕,足够应对突然的震荡;


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的生活其实很紧绷,在高负荷的状态下,有可能不堪一击。



然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


1、零储蓄


一位朋友是这样描述自己生活状态的:


每月工资一发,房贷、信用卡,就得扣掉大半,剩下的,宝宝花费多少、吃饭花费多少、老婆买衣服、化妆品花费多少,左算右算还是不够。


曾经挥金如土,现在经常为了一块钱吵得面红耳赤,一到月底,就盼着工资早日发放。晚上老是睡不着,万一生病了怎么办?万一生病了怎么办?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家里一分储蓄都没有啊!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指出,在中国储蓄最多的10%家庭,拥有全部储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称之为储蓄较多,他们占全部的25%。


最后,剩下55%的家庭,他们的储蓄是多少呢?答案是——0。


说人话就是,在中国,一半以上的家庭几乎是零储蓄,没有一分多余的钱。


零储蓄意味着什么?


在国外,你或许可以依托健全的社保体系,不至于摔得粉身碎骨。


可在一个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失业等社保体系完全不成熟的社会里,零储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稍有危机,都可以压得一个家庭彻底抬不起头来。



2、高负债


天涯上看到一个帖子,关于负债:


“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走到今天这样,从有车有房有20几万存款,到现在负债100多万,绝望,我想,可回家看到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心里隐隐作痛!


天天接十几个要债电话,我崩溃了,连续一个星期睡不着了,再这样下去,不也会疯掉!


今天跟老婆说想,老婆说,如果想,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跳楼!”


现在,负债已经算不上新闻了。随便一百度,到处都是:“80后夫妻相偎,负债千万,身上只剩70元”“大学生校园贷负债百万,无力偿还留言”……


高负债,是中国家庭的生活常态。


有学者指出,从2007年到2016年,中国家庭的债务率翻了一倍多。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属于高负债家庭,而这30%的家庭可能不堪一击。


这样的预估还算乐观,经济学家郎咸平更悲观:


“在中国,99%的白领以及他们的家庭即将面临破产。而且是必然破产!无路可逃!这件事可能是发生在未来2—10年。你可以尽量去怀疑这个数字。但它必然发生,绝非危言耸听。”



3、高消费


讽刺的是,很多人明明卡里没钱还债,却还是忍不住要买买买,高消费惊人。


高消费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不花不行,比如买房后的消费,郎咸平认识不少白领,月收入一万多,觉得特牛逼,付了房贷,感觉还能再买一套。


高档小区、豪华装修,觉得身份地位提高了,消费也就要求更高:吃的贵、交通贵、学费贵、医疗费用更贵……


其实你不是真的中产了,而是“被中产”了:被中产式消费。月薪也就一两万,除了生活费用,基本一分不剩,很多人根本支撑不起!


另一种是主动的,忍不住地买买买,不贵到一定程度根本满足不了的消费欲值,加上盲目地跟风。


不管有钱没钱,一定要买。没钱,借、开信用卡、裸贷,也得买。这是身份的象征、女人的象征、高贵的象征……地铁里,到处可见LV的包包;以及,连房都没有,却开着小车到处乱跑的年轻人……


代价是,夜里睡觉都会惊醒,这么多钱没还,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作家毛南讲过一个故事,是他朋友,在区里的某事业单位上班,还是合同工,工资不高,但单位里的陋习却学了不少,爱面子、讲排场。


看到别人都有车,他也买了一辆,零首付的那种,利息高得可以。


每月那丁点工资,也就够车贷和油费,每天的生活状态就是,开着车在路上堵一小时到单位上班,其实坐地铁,半小时就够了。


几年下来,一分钱没存到,还四处找朋友借钱。父母催着生孩子,不敢生。他还算有点自知之明,生下来,连奶粉都买不起。


满负荷的生活状态,必然带来满满的危机,就看什么时候爆发,2年,还是10年。就像你从十几层的楼顶摔下来,没有降落伞、没有安全垫,结果就只有一个——头破血流、粉身碎骨。


在危机还没到来之前,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放下身段,没钱就不要装有钱,老老实实,构建你的安全气垫。



1、欲望管理(延迟满足)


哪怕你再牛逼,赚钱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消费的能力,这是现实。很多风险,来自你过强的消费欲望。


理财的第一步,管理你的消费欲望。


买之前,先衡量那件货品是否真的需要,是否是紧急而必需的东西。如果你连房子都没有,就想着买车,可能你会很惨。


40岁之前,就不要急着过标配的消费生活,你还不配!


另外,教育投入也需要量力而行。收入有限,就不要削尖脑袋把孩子往贵族学校送,害了自己,也可能害了孩子。


2、安全备用金


很多人喜欢拿外国说事,他们没储蓄,不照样过得很好吗?那是因为国情不同,那些储蓄率低于中国的国家,除了确实吃不饱饭根本存不下钱的,哪个福利不比咱们好?


养老金巨额亏空4.7万亿,年轻人能不能领到退休金,还是个疑问呢!有人感慨,能活到退休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家庭紧急备用金很重要。


一般而言,家庭应对失业的紧急备用金,至少要能满足3个月的固定支出。就是说如果你被炒了,三个月内,你可以衣食无忧,6—12个月更好。


很简单的道理,身上有钱,才能不惧危机。



3、不要牺牲另一半的事业


轻易说我养你的男人,多半不带脑子。


婚姻的一大作用,是抵御风险。做全职妈妈,只会让家庭风险大大增加,算一笔数就明白。


4个老人+2个孩子+2个大人,8个人的开支全压在你头上,还有房贷、车贷、教育、医疗、交通、意外等,你确定一个人承担得起?


40岁之前,你可以透支身体,熬夜加班。40岁之后呢?


从家庭的安全系数来说,不要轻易放弃另一半的事业,哪怕工资并不高,也比做全职妈妈、全职爸爸强!


4、慎养二胎


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二胎开放,不少夫妻,顶不住父母的压力或二胎的诱惑,一念之间,二胎就出世了。


生二胎要花多少钱,有人计算过,0-23岁,保守估计是100万元,还没考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但大部分家庭,其实没做好准备,原本紧巴的财务状况,可能因为二胎,瞬间爆炸。



身边不少朋友就是这样,原本两人挣钱变成一人硬扛,房贷、车贷、奶粉钱,压得踹不过气来,信用卡刷爆、花呗白条无限逾期,连周末都不敢出来玩。


很多妈妈表示,自己偷偷哭过好多回。


对于二胎,还需谨慎再谨慎,如果备用金足够,没话说。


如果不够,先优化家庭的财务结构,让你的家庭有足够应对风险的能力,再来考虑二胎,很现实,但也很真实。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下面二维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