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牛津•游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世间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遇见你在书中读过的世界。

The most romantic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live the books u once read.


【提示:本文含大量主观感受,多夹杂与牛津游记无关的个人回忆和描述,多照片,流量党和本着吃旅游安利为目的的读者慎入,提前在此感谢。】


很多人很早就对大不列颠存在情结,我也一样。

高中时代,有个朋友随着留学机构的夏令营去英国转了一圈,给我带回来了一只玩具小熊。小熊身穿绒面金丝的红色礼服,头戴黑色礼帽绕上一条五彩的细丝带,神气的很,一看就来自骄傲的中产熊级。那是我收到的,第一个来自大不列颠的礼物。

在剑桥的那天,我为了买纪念邮票,左晃右晃晃进一家纪念品商店。到处瞧着正开心,低头一看,一筐神气的毛绒小熊仰着头,戴着盘着五彩丝带的小礼帽。

四年一晃而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真的喜欢哈利波特。

小学的时候和小伙伴疯狂竞速背诵书中复杂冗长的人物名字,攒钱买那种劣质的盗版盒装贴纸,一盒十二张,当个宝贝一样也不舍得贴,后来全部脱胶,连人脸都认不清了。前几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还小,买的盗版CD暑假的时候放在家里的影碟机里看,每次出现卡顿就把碟弹出来,吹吹上面的浮灰再塞进去继续看。盗版碟,取得都是港台地区的翻译,我现在认得的繁体字大多数都是看哈利波特的功劳。

日子往后推了几年,我中文版英文版原装限量解读番外同人的相关书籍基本上都仔仔细细看了个遍,有钱买的周边也绝不含糊的剁手了。甚至买了个格兰芬多的围巾,秋天一脱就劈劈啪啪的起静电火花,把我脖子扎的痒得够呛。购物车里至今还收藏着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想着双十一打折就赶快定制一个挂在床头,每天美滋滋的看着。

我就这样喜欢了十年,而且应该还会继续喜欢下去。

高考结束后我通知书来的应该是全班最晚,而且学校当时看也不理想。我在网上提前订了9 又3/4车站的卡贴,活点地图,赫敏魔杖,格兰芬多的校徽。我把他们很整齐的摆起来,心里默默想着。

“我要去上学了。”

这种感觉很像追星,我从十三岁开始等着狮院发猫头鹰来把我补录进霍格沃茨,后来一直归咎于家里没有烟囱的原因,却依旧疯狂的喜欢着哈利波特的所有。

今年我已经二十岁了。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点开网易云音乐的歌单,

“Study in the Hogwarts”

所以这次游学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更有额外的惊喜。这大概就像LULUluvya说的,

“真正打动别人令人欣赏的地方,一定源于你自己发自内心热爱和为之狂热的东西。”

 

也让我想起电影里帕丁顿熊从秘鲁一路颠簸在伦敦找到了自己的家,它说,

“My heart arrived in London before my body does.”

 

而我,也确实是

“My heart arrived in Oxford before my body does.”



 

 

 

About -Oxford-

刚来牛津的时候,天色已经全暗了。长途旅行加上车马劳顿,没倒过来时差的我对牛津的第一印象真的是混沌的。进了宿舍,倒在床上玩了一会手机,就失去意识的睡着了。

迷迷糊糊合衣睡了一晚,一身神清气爽,蜷缩在经济舱里酥骨头也展的平平的。

推开门,一下就被惊到了。

学院楼下是一片花海,像是从莫奈画中被风吹出来的,有点皱皱的,带着点散漫的野劲。

好看极了。

这十几天,天天与学院里这一片花海朝夕相伴,实在是美哉。这花没什么香味,让我一度以为这是片假花。而且这些花花期极长,直到临走也没有丝毫倦怠的意味。

去过伦敦之后,感觉牛津城就像学院里这片花一样,一直沿袭自我的风格,一直孤独又可爱的开放着。

 

牛津城坐落在美丽的牛津大学的怀抱里,各个学院分散在城里的各处,以富贵古典的特(旅)色(游)学(景)院(区)为中心四散。我所入住的学院算不上历史顶顶悠久,上个世纪曾是女校,而后也开始招收世界顶尖的优秀男子求学者们,所以地理位置也稍稍偏僻一些。步行到达城中心大概要二十分钟左右,还得是脚步不停,全身微微出汗的那种,像是非常认真的做过一次广播体操。

在牛津的这十五天里,我从没有像之前设想的一样“乐不思蜀”,相反,我频繁的想家,有时候还会想起自己的高中,还有大学。他们以每天8.25次的频率频繁爆发,有65%的原因是英餐的单调且高热量真的成功击败了我的心理防线,剩下的,就是看到牛津的一草一木都会莫名联想起自己二十年来生活里的某些细节。据说怀旧是人开始衰老的表现。

穿过学院的门卫室,正对着的,就是一条两侧用红墙砖垒起的小路,两边的房子个个都像格里莫广场12号和女贞路4号,烟筒邮箱火炉,院子前的草地上我都真的定睛看了一看有没有冒头的地精。路上少车,也少人,第一次出去瞎逛真的就迷了路。好不容易“捉”住了一个大叔,他笑嘻嘻的掏出了谷歌地图跟我一顿形容,甚至差点拿出笔来画在我手上了。我磕磕巴巴地道谢,他大手一挥,笑嘻嘻地走了。我这才发现他脸上有纹身,还戴了两个唇环。

哇,真是酷且善良。

 



走在路上常会有遍刷红漆的双层巴士从市中心的方向驶来,难得没雨的时候,顶层坐着肤色各异的外国游客,还有些出城的本地人。巴士呼啸地从身边飞驰而过,上层的人们常常是一阵惊呼,像是把她们的梦也荡出去了一样。


不过说真的,阳光好的天气,对于英国真的是恩赐。看着奶爸们把吮着奶瓶的宝宝们都从家里推出来晒太阳,就觉得因为经常下雨产生的霉气抖一抖也都消散了。

 

市中心是交错纵横的几条长街,起名也很随意,不是Queen's street 就是King's street。主街以纪念品商店和书店为主,中间夹杂着冰激凌铺、音像店、西饼屋、商店,还有博物馆和学院的入口。常能看见自带智慧光环的犹太人小伙子在长街上穿行,左闪右闪便拐进学院里不见了。来参观的欧洲旅行团多在星巴克和汉堡王的门店里聚堆,英国本土的咖啡馆里面坐满了看起来不用赶时间的本地人。纪念品店里面有很多跟随教育机构来参观的亚洲小朋友们,像一群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和同伴寻求着意见。在牛津,学术和生活复杂地交融在一起,一切自然而然,又悄无声息。

于是我又突然想起高中同班而后在武大读书的好朋友,去年武大樱花盛开的游览季,她帮忙录制了游览广播,每一名游客都能在樱花树下听见她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各位游客请保持秩序,禁止踩踏…” 有时候这样复杂的大学文化也美滋滋的。

 

去市中心的那几天,我每次都去书店逛上一圈,书店外面是半圆外凸的橱窗,里面精心摆放着本季的畅销书,拿小木架成度数的整齐排好。旁边放着可爱的玩偶,多是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帕丁顿熊和哈利波特的周边。这里的每一家书店都有主题专柜,一整架都摆满了一个ip系列的书籍、本子和文具。我很喜欢英国书店的营销模式,从书衍生,一直延伸,能一直追随到很远。特别幸运的是,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哈利波特出版20周年纪念,整个书店都贴满了鹰院蛇院狮院的海报。经过我笨嘴拙舌地和店员交流,人美心善的小姐姐把最后一张狮院海报笑嘻嘻地塞进了我的提兜里,提着一袋子小周边和限定书离开的时候,真是很圆满。下雨天的时候,大家把雨伞抖抖水,很自然地随手塞进门口的铁桶里,也不在意会不会丢,反而是我多作怪的常跑过去看看我的伞还在不在了。书店不吵,没什么人说话,这点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英国一直让我有着虽然人很多,但并不热闹的感觉,大家各做各的事情,很礼貌也很疏离,怪好的。

 


书店旁边是家音像店,和书店同名,应该是一个品牌的两个业务延伸。我自从上高中开始便很少再会在家附近看到音像店了,,一对幸福的小两口,一只不怕生的胖猫。。后来学业忙,爸爸也调去外地工作,淘宝迅速发展,实体音像店也渐渐支撑不下去了。所以时隔几年,异国他乡再遇见音像店,真的还是蛮惊喜的。

我这个人,佛性追星,常说自己混欧美圈,其实除了十八岁生日那天老白送我那张「1989」再无其他正版专辑。隔个半个月把iTunes和billboard榜单前十名的歌下载下来,囫囵吞枣地听个遍,然后就忘的差不离。非常喜欢霉霉,比较喜欢 One Republic和黄老板,对于 Maroon 5和Sam smith也都感觉有点粉,真的是爱好广泛,难以取舍。

 

音像店里挂满了尤克里里,还有很多专门用来放在留声机里的大型黑胶唱片,你很难想象英国人复古怀旧到什么程度,我甚至觉得我和店员说我要两盘磁带他也能给我变出来。店里有很多头发花白却精神和气质俱佳的老年人,她们多在看“英国皇室音乐”类型的唱片,封面有烫金的复古花纹,精致又优雅,而我还是个待在流行音乐区的“热血少女”,非常努力的学习正确发音出毛茸茸的英文名。我们站在一家店里,却又像站在两岸,我注意到了她,她却没有理睬我,自顾自地走开了。

 

在市中心的cosmo自助餐旁边,是很有名的一家大超市。我对逛超市还挺有情节的,每次自己推着车在冷柜旁走来走去都有一种要经营家庭的奇妙感觉,大概是小时候过家家的后遗症。每次酒过三巡,临回学院前,我常和小伙伴们来这家超市逛上一会儿。买点薯片酸奶蛋糕冰淇淋和成盒的水果,便宜大碗,十来磅就能买上几天的零食。我一度对超市里奥利奥的酸奶十分痴迷,到了天天都要喝的程度,现在想想都还挺怀念的。


和小伙伴们叼着冰淇凌吹着晚风往回走,两边橱窗亮晃晃的,虽然都关门了,但也没熄灯,大家笑嘻嘻地说着话,走过音像店,走过书店,走过各个学院和博物馆的门口,走过热闹的酒吧,走过一栋栋格里莫广场12号,这感觉真好,好像再也不会有了。

去过伦敦和剑桥之后,我反而更喜欢牛津更多一些,或许我是因为在一天的游览中简单扫了扫伦敦和剑桥的浮光掠影,留在心里的反而少。或许是我外表看起来爱热闹,其实内心是抗拒的。


十几天的牛津生活,我是真正把自己融在了里面,到最后几天已经是熟门熟路,连现在地图都还印在脑子里。我开始不把自己当作一名得过且过的过客,自己在城中逛,和小伙伴去酒吧喝酒,去牛津各处的中餐馆改善伙食。我和这城中的各种人交谈,不只是和导购的小姐姐们或者是快餐店的服务小哥哥说一些生存口语,有的时候遇到很多陌生却善良的人,当自己不再本着与外国人交流是为了提高英文水平的目的,才会觉得这个国家,他们的文化,这里的人都这样可爱。

在牛津的第二天,我和这个交流项目里来帮忙的牛津学生Mark聊了蛮久,Mark是一个很帅的白人小哥哥,皮肤白皙,瞳孔是有点混沌的琥珀色。因为他特别像我特别喜欢的美剧「神盾局特工」里面的一个人物皮卡丘,他问起国内的一些政策、文化继承、核问题和教育,有时候我俩意见还蛮不一样,他还很耐心地跟我有理有据地解释他的想法,哈哈,很认真还蛮可爱的(私心),后来知道他已婚了,有一点点小失落之余(??)也更加确定我对于外国人年龄的判断能力依旧是0。

我记得很清楚,我一路絮絮叨叨跟他交流了半天哈利波特情节的问题,后来我们小组走到一处休息,他指着一棵巨大的柳树,“你看,打人柳。”

那棵柳树对着霍格沃茨餐厅的取景地,风吹过微微地动了动,好像真的带着魂魄。


 

在牛津的这么多天,认识了许许多多有趣又可爱的人,无论是我痴迷于石墨烯的可爱学妹室友佳凝,还是天天厮混在一起的清华小分队的诸位少年少女,以及来自各方的现充人赢的仙女们,都觉得非常惊喜。


我国外旅行的经历本就少,没有家人同行就更变成了首次,就像整个人完全脱离原有世界进入另一个全新的,无论是身边的景致和人都是。这种感觉很像“避世”,有点桃花源记的味道,美滋滋的。每个人都脱离自己固有的人设,随性的过一过,悠闲的走一走,在夜幕四垂的时候喝一喝小酒,然后在看不到星子的晚上唱歌。

回家之后,我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一部分人格留在了牛津,那个每天行程结束后悄悄从大部队溜掉和小伙伴们跑去喝酒的小姑娘散漫又放肆,尤其是在淘宝上搜不到当时酷爱的草莓酒的时候,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做了一场梦。

牛津的酒吧依旧保持着古典又优雅的交际风格,没有沾染到一点点的暧昧和朦胧,纯粹的像是格兰芬多的公共休息室。有一次我们甚至遇到了一群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他们站在酒吧中间,举起酒杯向周围致意,好像下一秒就要说出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获奖词。很幸运的是,整个游学期间牛津的酒吧都在供应一种时令的水果酒,我酒精耐受性很差,喝一点点就会脸红,可是水果酒真的太让人着迷了,草莓柠檬和百香果混着低浓度啤酒的味道,甜甜香香又很清新,真想天天都跑去喝一杯呀,牛津的夏天真的不允许这里的年轻人老去

喝酒的时候,大家很松弛地坐在一起聊天,聊一些已经完全愈合可以拿来做谈资的幼稚感情,讲一些高中的事情和自己的同学,吐槽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还有未来的人生规划什么的。有的时候我就很恍惚,很难会想象到大家大相径庭的人生轨迹会有一天会在这个结点聚合,然后又四散各方。这种感觉太强烈了,每次我向命运的安排发问,都像一下子坐在环游在茫茫宇宙的空间站里,失去了一切的应答。

其实我发呆的时候还蛮多的,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去教堂做晚祷,听唱诗班唱诗的时候,我一直盯着穹顶看,那里有一面精致的雕花彩色玻璃,上面画了很多形象丰满的教义形象,太阳快落山了,光也很暗,玻璃显得有点斑驳,那一瞬间我明明风尘仆仆,却想停下来使劲地把那面雕花玻璃擦亮。


这感觉真的太奇妙了,我想起巴黎圣母院里也有许许多多那样的彩色玻璃,当时我很仔细仰着头的欣赏,发现有一扇玻璃有一小块没有合拢,能透过那里看到天上的云飘过。

我的记忆最后都会留下一些意向一般的片段细节,然后偶然被触发,聚合在一起。

我努力地想表达我的感受,用尽自己描写的最大能力,想被体会,想感同身受。

我可真是个拧巴的人。

 

在牛津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听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是拿出做雅思听力的气势,听一上午的session 4的感觉不亚于做不停的钻研高考数学最后一题,脑子在茶歇的时候就直接卡机。不过大多数讲座都蛮生动有趣,虽然世界史、自然研究方法、还有纳米工程都不是我的专长,不过从中还是或多或少的懂了一些,听一会还有好吃的小甜饼(喂?)。更多的,大多都来自于周围的人,无论是os系统的使用攻略还是电子笔记的记录方法,我都慢慢地用在了后来。我很难说这次交流活动让我增进了多少学术水平能力,也不能量化我究竟精进提升在了哪里,不过的确改变了我,它默默而有力地改变我的内心,也是带给我的馈赠。



确实,没有遗憾是假的,无论是晚宴的沙拉让我脑中过了一遍人生前二十年的走马灯,还是在大英博物馆停留的时间太短,很多自己之前做过功课的文物都没有好好的欣赏。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LSE和UCL校区没时间一见,牛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因为限流没有参观,想去哈利波特取景地也没安排出时间等等。一直期待有一个万事俱备的旅行,可是一直没有得偿所愿过,想起这些遗憾,梅花就落满了南山。

不过也好,也算留下了念想,等下次去的时候再全都补上。

 


等我完整地写完这整篇文章,我已经回国四个多月了,前天的时候我和室友一起去看了【帕丁顿熊2】,电影里面帕丁顿看中了一本伦敦的折叠立体书,他在幻想中和婶婶在立体书中穿梭,一个景点打开,另一个景点慢慢折叠合上。我对于牛津的这个故事也在逐渐被折叠,被时间带走,被我逐渐遗忘。最后会变成几张明信片、航程轨迹、一些照片、还有简历上简短的经历介绍。甚至写下这些字的此时此刻,一些细节已经变得有些模糊,没办法写得像刚发生过那样明晰又透彻。所以即使自己的拖延症这么这么的严重,都想趁着自己还记得的时候,认真的记录下来,也算是履行自己的人生信条,拍下过,记录过,好过拥有

 

提起夏天,我总会想起2015年的夏天,那年我高中毕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二十来岁的人来说,高中毕业的夏天确实是美好、迷茫又难忘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难从那个夏天走出来。

19岁的自己,肯定想象不到2017年的夏天也会这样好,这样让人念念不忘。

庆幸还能遇见这些人,还有沮丧后继续前进的勇气,2015年夏天的路看起来那么的狭窄,我走了这么远,才有机会看到选择的全貌。

一边懦弱,一边勇往直前,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其实却在心里起起伏伏走了很远的路呀。



最后,还要感谢这次旅行中相知相识的诸位,即使我也很清楚日后再见的机会很少很难,这句感谢也来的太迟了,就像林峰的歌词“时间流过谁也要长大吧,而你和我前行全是分岔”,不过还是感激所有的相遇和陪伴,让牛津的时光日日萦绕在我心头。

愿大家万事胜意,前程似锦。 


山河很美,而我依旧年轻。

我依旧爱这世界,很久很久。


-END-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