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2018,大品牌不吃香,经销商说不干就不干,为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2016年开始,一些大品牌在市场上不得不重新寻找代理商,因为原来的代理商说不干就不干了,有的甚至是无预警的,搞得一线业务员很被动。


如果是个别经销商的行为,可以视为个案。但当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值得沉思的现象了。

1

经销商对大品牌“说不”,

厂家正在失去对经销商的主导


犹如文中开头导语所说,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对一些大品牌“说不”,放在两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那个时候,大品牌的代理权是很抢手的。世道变化真快啊!


一直以来,有个似乎只有中国才有的词汇:管理经销商。我曾经多次质疑过:客户难道不是厂家的上帝吗?我们应该为上帝尽心尽力服务啊,怎么会有“管理”上帝的事呢?


实际上,这表明了中国厂商关系的畸形状态,厂家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品牌厂家



2

大品牌为什么不吃香了?


过去,大品牌是很吃香的。为什么大品牌吃香呢?因为大品牌能够为代理商带来巨大利益。


大品牌带来的利益,或许不是直接利润,但一定能间接带来利润。因为大品牌经常会沦为“带货产品”,大品牌与小品牌搭配,既有销量也有利润。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总结为两句话:井喷式的低端消费,无止境的销量增长。


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企业,无论厂家还是商家,都是增长依赖型企业。只要销量增长,利润就能增长。企业的所有问题,都会被销量增长所掩盖。


但是这个时代终止于2013年,2013年,中国多数行业达到了销量历史最高峰。2014年和2015年,面对销量下滑,厂家的正常工作就是“抢救销量”。


怎么抢救销量?大致有三个办法:


一是推新品,但这样做的极少,因为推新品“远水不救近渴”,而且营销系统也没有精力推新品;


二是加大力度压货,比如促销力度加大,这是多数企业都做过的事;


三是有些基层营销人员为了救销量,开新户、对部分窜货变相鼓励


这些做法,在2014年和2015年,代理商们只能承受。一是厂家强势惯了;二是大家都认为下滑可能是暂时的。


过去,厂商信奉一个道理:销量是挤出来的。压货、促销,总能挤出销量。

2014年以后,厂商还在寄希望于挤销量,大致工作就是围绕挤销量展开的。但是,逐步发现,销量挤不出来了。


直至2017年,代理商们普遍看到,下滑不是暂时的,下滑是转折点。代理商们看不到未来。当代理商看不到未来时,有些就不再受大品牌的气了,有了果断地向厂家说“老子不干了”的勇气了。



3

代理商为什么看不到未来?


除了销量整体下滑外,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让代理商们承受不了。


自2003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深度分销的轨道。深度分销,实际上有两大前提:


一是渠道碎片化,只有深度分销才能解决问题,因为深度分销的本质是尽可能接近终端、接近消费者;


二是深度分销是依托人海战术。依托人海战术是因为人力成本低。


在销量增长时,成本的增长是可以暂时忽略的。因为销量增长可以摊薄成本。当销量停止增长时,代理商们发现利润被销量和成本双重挤压。


销量没增长,促销费用的增长挤占了毛利;成本的增长进一步挤占了利润。


过去,快消品行业代理商的平均利润大致是3%,平均配送费是7%-8%,这还不算促销费和管理费用。


过低的利润,稍微受点销量和成本影响,就进入盈亏平衡点。对于一些价格透明的快销品,毛利已经相当低了。


代理商可以承受一年不赚钱,但很难承受两年不赚钱。如果两年看不到赚钱的希望,代理商们就有了“说不”的勇气。



4

厂家开始妥协了


过去,厂家面对代理商是很少妥协的。这次,当有些代理商主动“说不”时,厂家竟然妥协了。


因为如果厂家对代理商不妥协,代理商们很容易就不干了。


最初是强势的代理商“说不”,现在普通代理商也敢“说不”了。


如果“说不”再变得普通一点,厂商关系就要移位了。



5

大品牌怎么主导代理商?


过去,大品牌主导代理商,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大品牌在营销方面确实能够带领商家进步;


二是大品牌能够为商家带来利润。


但近几年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失去方向,已经没有带领商家进步的能力了。在营销方面失去引领作用,不能带领代理商们进步。这是大品牌失去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销量下滑,利润下降,厂家无能为力,在高附加值的推广方面无能为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行业封顶,现在厂商都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在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增长?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大品牌在代理商面前的主导权将进一步丧失。


一线经销商的声音:



 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决定盈利能力,大品牌也主导着市场销售,这不仅是经销商放弃,同样是厂家的淘汰。2018,新的一年,经销商的产品结构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对于以上观点,经销商是怎么看的呢?


1、整个经济环境下滑,区域内流动人口受家乡惠民政策影响而返乡,加上一些中小企业效仿大品牌的制作,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代理商跟大品牌厂商"说不"的尴尬局面。


2、经销商对上是预付款,对下是现金+赊欠+退换+死帐+垫付费用+营销所产生的费用。如果是遭遇一个不诚信的厂商,说不干就不干,也许是明智的决择。


3、当经销商被厂家恶意透支,当经销商一旦成为厂家利润榨取的工具时,他失去的不是客户,而是民心,那么这个企业也将不会有未来!


4、都是压货惹的祸,压货是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做法。大品牌上应该架构网点,打通渠道,合理分配利润,精准分销。


5、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网商如:京东,阿里零售商,大润发发到家等等,对中间渠道的争夺愈演愈烈,在大量资本的运作下,价格倒挂,甚至零售价低于厂家出货价的情况普遍出现。大品牌反而成了众矢之的,烫手山芋。


6、做为这个时代的经销商,一定不要墨守陈规,要审时度势。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有潜力的二,三线品牌上去。


最后,看完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感触呢,下面在留言处谈谈你的看法吧!



来源 | 刘老师论坛(ID:liuchunxiong1964) 

作者:刘春雄,文章发布已获授权 

如需转载请向原作者取得授权

推荐阅读

伊利、达利、蒙牛之后,下一个市值超千亿食企会是谁?

华润雄赳赳80年:怡宝行业前二,啤酒销量第一,地产首超1500亿……

老坛酸菜面、法式小面包、常温酸奶…致敬食品圈十大品类原创者!

中国酸奶发展简史(收藏版)

康师傅涨完统一涨,袋面与桶面齐飞,这次步调一致!

加多宝、可口、东鹏特饮…2018春节陈列大比拼,谁能成就销量王?




猛戳,立即订阅“糖烟酒周刊杂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