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商业|伊利停牌蒙牛换帅,中国乳业绝代双“骄”尚能奶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读

当伊利和蒙牛还在暗自较劲的时候,消费者已经开始不喝奶了;当吃瓜群众还在为险资入侵伊利、万科喋喋不休的时候,持股股民已经在计算复牌有几个涨停了。少点广告套路,多点产品真诚,这或许是对中国乳企的基本期盼了。



伊利不利,蒙牛不牛了


9月19日,阳光保险增持伊利,总股本占比增至5%触及举牌。业界担忧伊利或沦为阳光保险的股权投资平台,扩展更多非乳业业务,将会对伊利股份稳健发展造成威胁。


而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蒙牛乳业于9月15日“换帅”,原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辞职,中粮集团推荐的雅士利总裁卢敏放走“牛”上任。


同样是陷入动荡,伊利与蒙牛的业绩境况却大相径庭。蒙牛方面承认“2011年时与同行不相上下,到2016年中期无论在市值、收入、利润等方面都与对手有较大差距,从中粮看是不满意的。现在从蒙牛发展看,调整管理层也是必须的。


1
乳业双寡头分化
伊利蒙牛上演马拉松半程逆转大戏



 

事实上,乳品行业算是一种护城河比较高的行业。奶牛养殖生产周期长,固定投入大,造成牛奶生产弹性差、奶价周期性波动,产业链较为脆弱,乳业龙头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因此,乳业投资需要长期、稳定、专业和建设性。


一方面,像伊利和蒙牛能通过垄断优质奶源,使竞争者无法获得优质原料;另一方面,牛奶和酸奶的保质期较短使竞争者并不是那么肆无忌惮的进入。所以乳品行业容易形成垄断,能够形成两家总收入超过500亿人民币的公司。


即便如此,伊利和蒙牛的发展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差距有拉大趋势。2016年上半年,伊利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300.8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1%。从总收入上看,在2011年伊利就成功超越蒙牛乳业,成为国内乳业行业的龙头,盈利能力伊利也甩蒙牛好几条街。其奶粉净利率从2009年的3%提升到2016年中期的11%,而同期蒙牛的净利率却一直在4%左右徘徊、难以向上提升,这是伊利净利2倍于蒙牛的重要原因。




终端调研也能反映出两者的差距,蒙牛打折促销力度较大;而伊利仍有爆品,譬如“安慕希”蓝莓味酸奶甚至在不少商超断货,这在乳业消费不景气下难能可贵。半年报显示“安慕希”常温酸奶零售额同比增长131%。


数字能够说明问题,而心理感受也可以佐证。很多人记得上小学初中那些年,看到的大部分广告都是蒙牛的,“蒙牛早餐奶”、“蒙牛酸酸乳”、“航天员专用奶”、“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那时候看到的是伊利被蒙牛追着打。但这些年形势完全颠倒过来了,无论是2011年李娜首夺温网冠军代言,还是2013年天后王菲代言金典纯牛奶,瞬间感觉蒙牛被伊利反超了。


2
趁你病反超
练好内功跟上节奏,总有“活久超”




伊利vs.蒙牛,网上有关团队、营销、渠道、执行力、市场敏锐度等等的对比分析很多。


在经济下行中,具有内在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中大型公司业绩普遍较好,某些寡头公司增长甚至超预期。管理层素质及创新积累在当下转型期愈发重要,拥有丰厚现金流的公司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甚至蚕食对手的份额,跑赢市场。


伊利得益于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运营管理模式,合理控制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和营销策略精度等措施,加快供应链运营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从两家公司近8年营收结构对比可见,伊利产业链布局更全面,早在2005年以前伊利已布局奶粉业务,2009年,其奶粉收入突破40亿元,2011年突破50亿元,2014年突破60亿元,每隔三年伊利奶粉规模上一个新台阶。而蒙牛布局落后,难以打开市场,2013年蒙牛耗资近百亿高价收购雅士利补足奶粉业务短板,但收购后雅士利经营不佳收入持续下滑,反而形成拖累。蒙牛整合雅士利面临众多冲突和困难,显然不如伊利长期自我培养得心应手。


其次,伊利一直坚持内生成长、自我发展的稳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部分乳企遭遇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蒙牛在2010年之前收入利润均处领先,伊利液态奶收入与蒙牛差距较大,2009年时相差60亿元,主要原因是蒙牛过往激进的扩张。蒙牛1999年刚成立,而伊利1996年已在A股上市。从成立之初,蒙牛便采取激进措施,先做市场、再做工厂,又凭借航天飞船、超女旋风等一系列营销,取得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老大。


而对于乳制品行业来说,蒙牛忽视了比规模更重要的因素——质量——食品行业的灵魂。随着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中国乳业,蒙牛激进扩张遗留的隐患开始显现。2011年是伊利和蒙牛发展的分水岭,这年中国乳业已进入良性复苏,而蒙牛牛奶却先后爆发“学生中毒事件”和“黄曲霉素事件”,2012年蒙牛液态奶业务收入出现下滑,伊利利用对手犯错的机会迅速扩大市场,此后3年液态奶业务年均增长50亿元以上,超越蒙牛。


3
共同乱象
纯良奶牛蜕变广告怪兽




但无论是蒙牛还是伊利,今年都陷入营销模式单一,销售增长乏力问题,尤其是除了广告满天飞、产品口味新奇特之外似乎乏善可陈。


乳制品品类丰富,包括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受众极广,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均有需求,且有消费层次,中高低档都有,中国人还有送奶文化。所以全面进入各个细分市场,树立品牌,刷存在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乳企在广告铺路路上步子迈得有点大。


2016年上半年伊利股份花了40.7亿人民币在广告宣传上,占总营收的13.85%,蒙牛乳业也花了28.26亿人民币在广告宣传,占总营收的10.37%。


10%以上的收入花在广告费是什么概念?世界上广告砸的最凶的两家公司应该是宝洁和可口可乐。2015年可口可乐442亿美元的总收入,砸了40亿美元广告;宝洁653亿美元总收入,砸了80亿美元广告。


但可口可乐的广告费用不到总收入的10%,宝洁的广告费用为总收入的12.25%。伊利股份的收入比重是13.85%,实际上伊利股份的毛利率才36%,可口可乐和宝洁的分别达到了60%和50%。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伊利砸广告是远比宝洁和可口可乐凶猛的。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5年在A股市场共有145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其广告宣传费用,累计达到1230.21亿元。最多的是上汽集团,广告支出97亿,排第二的是乳品行业的伊利股份,排第三的是光明乳业(蒙牛在港股上市)。如果蒙牛也在A股上市的话,意味着上市公司打广告最凶残的5家A股上市公司,乳品行业占了3席,足见乳品行业打广告的夸张程度。


根据凯度消费指数发布的《2016年全球品牌足迹报告》,中国品牌50强排行榜中,伊利股份名列第一,2015年消费者触及数是1,109.1亿人次,意味着13亿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看到伊利的广告85次,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分列第三和第五。也就是说,我们喝的不是牛奶,是广告啊!


4
行业迷局
如何劝人干了这杯奶?




广告当然不能当饭吃,然后现在令行业尴尬的是全球消费者不爱喝奶了。


牛奶是人类获取蛋白质性价比最高的食物,特别在战时或经济困难时。但当今消费升级,无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们获取蛋白质的途径更多,比如肉、保健品等,这些都对牛奶形成替代效应。《华尔街日报》认为在维他命和能量饮料时代,瓶装饮料更受欢迎,牛奶销量的降幅越来越大。中国也难以避免,从长期来看牛奶消费量将会下行。


日韩传来的数据也不乐观。1994年后,日本液奶消费开始下跌,至2010年液态奶人均消费已基本跌回25年前状态。而2015年韩国家庭平均每月消费牛奶量为4.9公斤,相比2012年下降15%。


还有舶来品的冲击是巨大的。随着国人走向世界和“海淘”兴起,中国内地凡属于“舶来”消费品都遭遇到原宗主的冲击,譬如红酒、啤酒、奶粉、牛奶、保健品、运动品甚至纸尿裤,无不遭受纯正、高性价比“洋品牌”的冲击。伊利2016年中报明确提到,洋奶粉通过跨境电商等渠道快速抢占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市占率下降,伊利奶粉业务下滑24%。


诚然,中国乳业存在不利因素,但亦有机会,不断创新已成为乳企突破重围的最佳出路。日本经验是白奶消费下滑,但风味乳、奶酪等仍继续增长,出现养乐多这样的创新公司,成为10倍股。


作为行业龙头,伊利目前有健康的资产和充裕的现金流,支持公司不断进行产品研发,轻装上阵,良性循环,但仍面临新品比重低难以影响全局的挑战;蒙牛仍有机会追赶伊利,但面临内忧外患,除需要迎战行业调整压力,自身的管理、激励和创新都要同步跟上,任重而道远。


※ 文章综合自网易财经、新浪财经、凤凰财经、虎嗅网、证券市场周刊等报道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