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乳企贪杯大包粉,中国牧场如何自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国内首家乳业资讯社交原创新媒体《食悟》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中国奶业(特指乳业上游)已经到了历史最艰难的时候!最先呐喊的是奶农,从2014年下半年,苦熬至今;大中型牧场,因为顾虑投资者的信心,所以一直在默不作声。

直接表现是上下游议价权失衡,原奶收还是不收、收多收少、价高价低,完全乳企说了算,牧场和奶农在合同面前也不得不示弱;本质问题还是在乳企因成本控制而调整了原料采购,海外大包粉在某些品类上取代了本土生鲜乳。

如果还需要追究一下,,更导致乳业上游束手无策。

昨天有山东奶农反映,他们的牧场日产14吨,体细胞每毫升9万个(国际标准是20-30万个,越少意味着品质越好),合作乳企仍然限收11吨,另外3吨不知道怎么办。


另有朋友说,他来帮忙解决,虽然不知道价格多少,这位奶农已经连声道谢。

国内首家乳业资讯社交原创新媒体《食悟》获悉,由于合作乳企不断降低采购规模、比例,目前国内大型奶牛养殖企业也不得不喷粉处理,这已经影响到牧场的经营业绩。“相当于把压力转移到牧场,让我们为他们背黑锅。”对于合作乳企的所做作为,牧场方面已经忍无可忍。

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目前是30公斤左右,而欧美则在200-300公斤以上,在诸多乳企的财报中,这组数据都成为中国乳业增长空间的重要依据。事实上,我们有没有去反思,偌大一个中国,人口那么多,奶类食用量为何如此之少!

从消费的角度来解析,大致分为“不敢喝”、“喝不起”和“不习惯喝”:

1,有消费者至今还在担心“抗生素”“三聚氰胺”等东西,这就是信息严重不对称,经过8年的整顿和提升,乳制品早已从关注安全到关注品质,如上文所述,有牧场的体细胞个数已经降至9万,这样优越的原奶都遭遇限收,可见乳企对品质的挑剔已经到了几乎变态的程度了,所以尽管放心去品味良心企业的良心好奶吧!

2,有消费者还是感到目前终端市场牛奶价格过高,比如一杯低温巴氏鲜奶,价格动辄7、8元甚至10元以上,这是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当然,价格并非企业自身决定的,而是市场说了算,也说明了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解释,在高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牧场和奶农已经在跟新西兰和爱尔兰的牧场主比拼养殖效率,因为土地条件、饲料成本以及管理效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原奶成本仍然难以降下来。于是,这就造成了“效率低-成本高-价格高-喝不起-消费低迷-乳企卖不动-原奶卖不动-牧场业绩差-效率上不去”这样的恶性循环。

3,有消费者还是不习惯喝牛奶,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潜在群体。牛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有营养的食物,这个常识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那么全行业除了宣传自身品牌的硬广之外,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如何推动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奶业上下一直在展开自救,主要表现在:其一,规模化牧场涉足自有品牌产品加工销售,比如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都在力推牧场奶产品,因优质优价逐渐赢得属于他们的市场;其二,中小牧场探索“鲜奶吧”模式,千头左右规模的牧场自己进巴氏杀菌设备,生产加工鲜奶,然后在周边县市租铺面卖鲜奶。,一部分优秀的鲜奶吧保留并继续消化过剩产能,应该给予支持;其三,新希望乳业、辉山乳业等企业每年都举办鲜奶节,带领区域乳企发展鲜奶产业,对于提升消费认知以及推动全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自救力量终究有限,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奶业困局,还需要乳企和政府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中国乳业长远发展,规范使用进口大包粉,努力利用本土优质奶源,开发更具营养价格的新品。

5月16日,湖北省食药监局对当地7家乳企复原乳标签标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光明乳业160克红枣发酵乳复原乳标注不醒目,被要求整改。湖北省食药监局通过检查液态乳产品配方、投料记录、入出库记录、生鲜乳收购记录、发票等,利用物料投入产出平衡原理,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复原乳加工液态乳且未按照相关规定标签标注复原乳,或者使用复原乳加工巴氏杀菌乳的行为。

这次突击检查给包括光明乳业在内的全行业敲响了警钟:大包粉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