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谈谈跨境购物的三大伪命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身边很多新妈妈整天念叨的洋品牌,什么Aptamil奶粉、bornfree奶瓶、Stokke推车、Baby banana香蕉牙胶、Fisher Price安抚海马……和每天收到堆起来的快递包裹,大到安全座椅,小到一条口水巾,她们在大大小小的海淘网站上把早就还给老师的英语重新捡了回来。从这里,不仅看到消费者对于国内商品质量安全的不信任,也看到了由此而来的母婴海购类网站的热度。


很多海购网站把母婴作为一个重点品类来运营,为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商品多是标品,而且是高频购买的商品,同样满足这一特点的还有保健品、美妆用品等,每打开一个海购网站,爆款、热卖中绝大部分都是这几个品类,品牌总量不超过百款,似乎这些已经成为跨境电商最好的切入点,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今天就想来跟大家谈谈跨境购物中的三大伪命题。


伪命题一:母婴、美妆、保健类标准化商品需求旺盛,用户获得成本低,用户忠诚度好,是跨境电商最好的切入点。


正方观点:首先,国内母婴、美妆及保健产品的质量问题、负面新闻频频,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狂热追捧;其次,商品多高度标准化、购买频次高,可以批量采购降低成本,拉高交易额;第三,这几类商品的消费用户都有非常高的忠诚度,一旦在这个网站买,就会变成黏性用户。


反方观点:首先,消费者对于海外商品品类的需求更为多元,母婴、美妆等标品仅仅是其中一项。最近发布的《2015年跨境电商消费报告》显示,人们海购最热门消费品类包括服装、美容护肤产品、包包、鞋靴、食品、电子产品、保健品、母婴产品、家居或厨房用具、玩具、图书等等,其中,保健品、母婴类仅排名第七、第八。


其次,目前母婴类海购平台更多针对一些高频购买的标品,例如尿布、奶粉等。然而,高频、标品的竞争就意味着价格战和毛利率的无限摊薄,这种竞争实际上并不利于跨境购物模式的发展,80%的网站挤在2%的标品上白热化竞争,利润被摊的越来越薄,产品上下游完全不对称,优质商品无法流通进国内,优质的商家也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效率非常低。


第三,忠诚度的确存在,但是母婴类用户的消费周期大约为3年,这些用户的需求只是3-5年的需求,忠诚度也只是3-5年的忠诚度。平台方只能面临着不停开发新用户的成本,另外,积累的用户数据的利用价值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件事。


结论:随着跨境购物成熟度的提高,相比主打爆款的跨境电商网站,覆盖全品类的海购平台的竞争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


优秀公司举例:亚马逊、天猫国际、洋码头。


亚马逊通过“海外购商店”、“海外直采”和“自贸区”模式,将丰富的国际选品引入中国市场。


天猫国际主要通过定向邀约全球著名的商超、供应商、特色的企业和品牌商、中小商家入驻平台,用系统化和规模化来解决商家和品类的问题;并通过开设国家馆,与所在国政府机构的合作解决商家的甄选问题,保证品质、价格优势和商品的丰富度。


洋码头从2009年发展至今,已经有数万个海外零售商和经过资质认证的买手团队,分布于美国、欧洲、澳洲、日韩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包括母婴用品、食品保健、生活家居、服饰箱包、美容护肤等2万多个海外知名品牌,以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新奇特商品。


伪命题二:主打标品、爆款的平台可以快速积累用户,有用户就会有更多商户或者供应商进驻,货源丰富。


正方观点: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生意,例如淘宝、京东,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进驻,或者成为供应商。


反方观点:目前国内的海购网站模式就决定了商家入驻的门槛之高。如同上面讲到的,现在很多海购网站主打的多是标品、刚需、高频,比如尿布、保健品、面膜等等,撑死不超过几百个品牌,然而国外很多二线品牌、小而美的产品的流通在国内还很少。对于这些网站来说,只有暂时看得见摸的着的销量、数字才是真理。这就决定了更多地优质商家无法进到国内市场,用户需求和供应商供给倒挂现象非常严重。


其次,例如一个跨境电商网站做大促,要求海外商家或保税备货大约两千万,这个资金量并不是一般商家能做起来的,对于中小商家参与的门槛非常之高。而对于中小商家的需求是希望能有一个稳健的平台,不需要在中国备货,便可以把国外当地超市里一些国内不太听说的优秀品牌和产品介绍到中国,让消费者进行尝试,通过不断的新品尝试开拓增量市场,滚雪球地吸引更多希望获得新的、优质商品的消费者。而也才是吸引更多优质供应商的通道。


结论:未来海外消费场景多元化的基础是商户的多样性。


优秀公司:洋码头。只讲一个八卦,据说,明星angleababy后来成为洋码头的产品经理,原因是因为在洋码头上买到了找了很久的纽约独立设计师的灯。


这里值得提得一点是,在洋码头,除了有相当丰富的海外供应商和买手,他们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流程,对于海外零售商,需要提交海外公司营业执照、公司银行对账单、零售资质、法人信息等资料,并将由专业的海外BD团队进行走访认证。对于买手,必须是长期定居海外的华人,买手认证需要提交个人信息、驾照、海外居住证明、水电煤账单、信用卡账单等已验证长期居住资质,同时还需要买手提交信用安全号,保证完全从事合法活动。


伪命题三:跨境电商的模式,自营模式比平台模式更好?


正方观点:目前国内很多跨境电商都自营模式为主,通过批量采购至国内,放置在保税仓,再上架销售库存,这样货源物流可控,不过度依赖入驻商家的供应链、物流、库存压力,用户体验好。


反方观点:要讲清楚这点,其实首先谈谈跨境购物用户的三个痛点:“我能不能买到我想要的”、“买完后能不能尽快收到货”、“收到的货正不正”。


首先,不少人认为自营模式比平台模式更好的一个优势就是在于货源、物流可控,就是解决了用户第二个和第三个痛点。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模式的固有优势,而仅仅是其中物流环节的选择问题。目前,自营模式一般的物流发货方式大多为保税发货;而平台模式目前受用户信赖的则为海外直邮方式。那哪种方式更受用户吸引?《2015中国跨境购物消费报告》的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消费者更偏爱“海外直邮”的海外购物发货方式,这一比例远远超过“保税发货”、“国内现货”等方式。


避免拆包杜绝假货、又能控制物流时间和效率的“海外直邮”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大于常规意义上更快捷的“保税发货”、“国内现货”,其实这说明,用户并非在意你是否是自营,他关心的只是他收到货物快不快,东西正不正。


其次,自营模式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模式,自己进货、销售、发货,不会受到入驻商家的掣肘。但是这种高效是以牺牲未来发展空间作为代价的,这就谈到了用户的第一个痛点“我能不能买到我想要的”,而在一个单一品类的垂直电商网站,用户永远都会面临着“我想买”、“找不到”的两难困境。然而,一旦网站想从单一品类向多品类经营,自营模式将会面临着更重的资金、库存压力,效率优势将慢慢消失。自营模式说到底并不是高效的信息流通模式。


所以,解决用户的三个痛点,可见拥有多元化商家提供的丰富品类的商品、靠谱的物流效率的平台模式或许是一种天花板更高的尝试。在平台模式下,海量用户、丰富的商户、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生产+制造+仓储+分销+销售+物流+运营在全球内的资源配置,每个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在一个平台买到自己想买的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这才应该是跨境电商真正的价值所在。


结论:跨境购物的未来不是单纯的卖货,说到底是商品和信息的流通效率的提升。


优秀公司:亚马逊、京东、洋码头。


亚马逊跨境供应链管理能力强,拥有健全的国际品类渠道和“能应万变”的跨境物流解决方案是亚马逊的核心优势;能够带给中国消费者丰富的选品、可信赖的品质、透明的价格、稳定及便捷的跨国配送体验。


京东全球购兼具自营和第三方B2C模式,自营模式是京东自主采购,由保税区内专业服务商提供支持;第三方B2C则是直签约入海外品牌商家入驻,商家可以自主选择京东已经接通的杭州、宁波、广州等口岸及供应链服务企业。


洋码头同样兼具自营和第三方B2C模式,主要的特点是有自己成熟的跨境物流体系——贝海国际。此外,洋码头目前在海外建成10大国际物流仓储中心(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墨尔本、法兰克福、东京、伦敦、悉尼、巴黎),并且与多家国际航空公司合作实施国际航班包机运输,每周近40多个全球班次航线入境,大大缩短了国内用户收到国际包裹的时间。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