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大爱】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医者大爱——记大医二院援藏干部袁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袁亮援藏,援出一生大爱。

那曲纳玉,纳入永世传承。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平均海拔4600米,生态恶劣,种不活一棵树,无人区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三,是西藏最艰苦的地方,也是医疗资源最匮乏的地方。然而,这里却有一批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一袭白衣,一腔热血,他们不畏高原缺氧,他们远离妻儿,肩负着祖国和医院的重托,在雪域高原之间撰写着人间大爱。他们,就是辽宁省援藏干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脊柱外科教授袁亮就是其中一员。

 

天降大任  主动请缨  到最艰苦的地方守卫生命

今年6月上旬,笔者在那曲见到袁亮教授时,一顶独具西藏风情的帽子下面,原本红润饱满的脸已被干燥寒冷的空气抽打得面色黝黑,面颊瘦削。由于长期缺氧,他嘴唇发紫,俨然一个地道的西藏人。见到我们时,一向乐观幽默的袁亮,还是那样谈笑风生,那种面对困难豁达乐观的精神强烈地感染着我。


2015年下半年,袁亮教授主动报名参加辽宁省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从报名到出发短短三天时间内,他毫不犹豫,没向医院和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熟悉他的人都不觉得意外,因为这就是袁亮——一个从不畏惧困难,总是冲锋在前的白衣战士!


“能到那曲工作,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祖国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我愿意为祖国的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量!对我来说,虽然远隔千山,困难重重,但有家人和院领导的巨大支持,我坚持下来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看到那曲的医疗事业非常落后,内心非常着急,我愿为提高那曲的医疗水平,促进西藏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袁亮教授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笔者。一年多的援藏工作,袁亮带领所在的外二科门诊量、住院量、手术例数翻了几番,多个技术项目填补了那曲地区的空白,成为医院发展的模范科室。

 
那曲人民医院患者向袁亮教授献锦旗


不畏艰难  勇敢面对  在最艰苦的地方书写真情

那曲是目前人类居住的海拔最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有人说,能在那个地方生存,就是奇迹,就已经为人类做贡献了。作为在海边长大的袁亮,在那曲走上几步路便会胸闷气短、心率加快,甚至头晕头痛。队员们几个月都不敢洗澡,因为一场感冒很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那种痛苦的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真切的感受。即便如己,袁亮进藏后马上投入医疗工作,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中途缺氧难耐,他就边吸氧气边手术,手术结束后,便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大口喘着粗气。


初到西藏,每个援藏干部都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由于无法买到新鲜蔬菜,袁亮就用永远烧不开的70度的热水泡方便面就咸菜,连续吃了半个月。由于袁亮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被任命为辽宁省援藏医疗队的副队长,他代表23名队员积极向组织申请,使队员们能够就近买上蔬菜。离家在外,思乡心切,当队员们下班后围坐在一起谈论起家乡,想起母亲和爱人包的三鲜馅饺子,不由得潸然泪下。这时,作为“开心果”的袁亮就故意岔开话题,用几段幽默的段子缓解大家的思乡情绪。


在袁亮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莫言说,‘幸福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我想,援藏可以解决以上的想法。那么,对家人的愧疚呢?”援藏期间,袁亮每天都会在下班后给爱人打电话,了解家里情况。有一次,10岁的儿子不小心腕部摔伤,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爱人总是报喜不报忧,只字不提儿子受伤的事情,直到有一次儿子接电话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袁亮才知道实情。当孩子给他打电话说想爸爸的时候,袁亮告诉儿子,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要多帮妈妈分担家务。放下电话后,一向坚强的袁亮默默擦去了眼角的泪水。援藏期间,大多援藏干部的爱人都会到西藏探亲,这样他们可以趁机休息几天。可是袁亮的爱人是风湿科的副主任,医疗工作繁重,经常加班加点,又何谈来西藏探亲!对此,袁亮说,“选择了白大衣,心里就得装着病人,就得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由于袁亮乐观幽默的性格和善良热情的为人,很快就与外二科的同事打成一片,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同事情、朋友情、师生情。即将援藏结束时,袁亮带过的学生、外二科副主任李三旦在休假离开那曲时,紧紧拥抱着他,流着眼泪说,“袁老师,对不起,我不能为你送行了,您多保重,有机会我一定去大连看您!”

 

是白衣卫士更是爱心使者

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泰戈尔有这样一首诗:“把我的生命从尘埃中捡起,在光明中高举,在死的阴影里把它收起。”在尘埃中捡拾生命,救民于疾患,这是每一个白衣战士的真挚情怀,更是援藏医生的真实写照。


那曲地区比如县75岁的藏族老人旺九,因患有风湿病关节疼痛卧床多年,他不慎坠床造成右侧股骨干开放性骨折,右股骨骨折端戳出在皮外,同时并发肺栓塞和双下肢静脉血栓,老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每次翻身都痛不欲生,无法睡眠。根据当地习俗,认为患者寿命已到,然而孝顺的儿女不愿看着父亲痛苦的离开,便来到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寻求帮助。这种病例即使在技术发达的地区依然十分棘手,肺栓塞的死亡率极高,称为“九死一生的禁区”。袁亮教授带领援藏专家进行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手术中,袁亮心率达到200次/分,但他克服了胸闷气短的高原反应,以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返回病房后,突发呼吸暂停,心率增快,神志丧失,病情危急。袁亮扔掉自己的吸氧管,跑到患者床前进行全力抢救,由于准备充分,经过4小时的努力,病人转危为安。老人说,终于能平躺睡个好觉了。出院前,儿子将金色的哈达献给了袁亮。医师翻译说,金色的哈达是献给活菩萨的,表达最真挚的谢意。袁亮不仅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创造了那曲人民医院最高手术年龄纪录。


袁亮教授到那曲牧民家中为牧民看病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经常在援藏医生中间上演着。今年六一儿童节,本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但那曲地区比如县14岁的藏族男孩南加扎西和他的家庭却惨遭灾难。南加扎西和他的父亲在比如县夏曲镇采集虫草时,因突遇棕熊袭击,父亲不幸去世,自己严重受伤,左上腹、右大腿和臀部开放性伤口,肠管外漏,处于病危状态,南加扎西被紧急送往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有过小儿外科经验的袁亮教授带领当地医生和援藏医生,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历经5个多小时抢救,使孩子转危为安。


还有一件事让袁亮和患者都心怀感动,永远难忘。那曲地区嘉黎县牧民卓玛的大儿子平措八岁了,但是平措先天右手六指畸形,困扰了全家八年。家里人认为是山神的惩戒,父亲不顾卓玛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将刚出生的平措送到寺庙,寺庙不收。眼看孩子马上上学了,周围人异样的目光让卓玛如坐针毡,她多方打听求医,均因孩子太小无法麻醉和手术而拒绝。父亲担心小朋友嘲笑,不让孩子上学,卓玛和丈夫吵了一架后,偷偷领着孩子,一路流泪慕名找到了袁亮教授。


袁亮经过认真检查并和援藏麻醉医生沟通后,答复她可以麻醉和手术,手术后就和正常孩子一样。卓玛激动地再次抱着孩子痛哭了。术后三天,卓玛的丈夫领着6岁的小儿子洛桑来到医院,当看到平措的手正常了,丈夫欣喜若狂,边倒酥油茶边唱藏族歌曲,小洛桑趴在门口用大眼睛盯着袁亮,袁亮想用手去摸他的头,他却跑开了,藏族医生说,用手摸别人头是不礼貌的。可是第二天上班,小洛桑在走廊上冲袁亮敬了个军礼,拿起袁亮的手放在自己的头上,医生护士都笑了,袁亮心里说出的激动和自豪。


袁亮教授在那曲人民医院查房


袁亮说,藏族人的热情和善良让他感动,让他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任何一个藏族同胞。那曲地区有11个县,每个县距离医院至少6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是,他决定在有限的援藏时间内,能多走一个县就多走一个,能多进入一个牧民家就多进入一个。因此,他随同当地医生每隔一周就会驱车行驶6个多小时,不顾道路泥泞,日晒雨淋,挨家挨户地走入牧民家里,为牧民查体义诊,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牧民家庭,有时半夜才返回。看完病后,热情的牧民斟上满满一杯酥油茶,倒上满满一杯酸奶,袁亮被那种原始纯真的情谊感动着。一次,袁亮到日喀则参加援藏骨科高峰论坛,休息之余他来到久已向往的珠穆朗玛峰脚下,袁亮被那些探险者的精神感染着,他一夜未休息,为珠峰大本营200多名的同胞查体,确保他们安全登山。


这些事情只是基础性的体检和诊疗,有人戏谑地问袁亮,“你这来自内地的大牌专家干这些芝麻小事,岂不是大材小用了?”但袁亮微笑着说:“走进牧区,才更加懂得肩上的重任,医生不仅仅是救人于危难之间,更重要的是日常的坚守,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

 

从“输血”到“造血”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袁亮说,“这里的医疗技术非常落后,要彻底改变医疗面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要用最短暂的援藏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不但要‘输血援助’,更要‘造血帮扶’,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袁亮从进藏的那一刻起,就制定了时间表。他主动并快速融入医院环境,对各科室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把脉”。当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提出争创三甲医院的目标,他积极参与其中,与大医二院联系为当地输入最新的管理理念。为门诊、住院楼改造规划提出评估方案,明确高原保健科和重症科的发展重点,带领外二科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专科分组,并逐步分科的管理思想。在他的建议下,医院成立无节假日门诊,完善病例书写,设备药品采购等审批文件,解决远程门诊等问题共计10余项。


医院和专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作为外科教研室的副主任,作为曾经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优秀教师,如何教好学生是他的强项,他带出的学生个个都能独挡一面。他每周一和周五雷打不动地开展教学查房,每周三进行学术讲座,手把手指导科室骨干开展新技术,不厌其烦地将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一年下来,骨科主任尼玛欧珠、副主任李三旦、医生牛坤宝都能独立开展一些复杂的骨科手术。在袁亮的带领下,完成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第一例胫骨骨折微创MIPPO手术、第一例9岁儿童内踝骨折克氏针平行骨骺固定术、采用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完成一例锁骨粉碎性骨折的高难度手术等等,填补了当地骨科手术的空白。


袁亮教授在那曲人民医院会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犬咬伤病人很多,但是医生为患者清创后又缝合,而且并不注射破伤风和狂犬疫苗预防,很多病人因为重度感染失去了生命。在袁亮的一再建议下,医院采购破伤风和狂犬疫苗,并制定了治疗措施,要求全院医生按照袁亮的建议进行科学的伤口处理。小小理念的转变,挽救的患者又何以用小小数字计算?


让一个藏族医生用藏语写一篇文章也许非常简单,但是让他们用汉语写一篇学术论文,可是难于上青天。然而这并没有难住万事通的袁亮。他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硬是将多篇语无伦次的学术“故事”改成了学术论文,并在《大连医科大学报》《西藏医学》发表。能在当地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已经非常了不起,在大学的学报上发表文章可谓是亘古未有,当地医生佩服地翘起了大拇指。


不仅如此,那曲地区创伤病人血气的PH值偏高,在内地可以诊断为碱中毒,但当地医生自信地说这很正常。为此,袁亮带领尼玛欧珠积极申报“高原地区创伤病人血气分析的特点”的科研立项。该项目产出后,将是世界上首个研究高原血气分析的科研课题,对高原保健等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疗依据。

 

无论走到哪里,袁亮都会冲锋在前,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出色完成工作任务。2015年,他在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全院门诊量最高、手术量最高、床位利用率最高、转诊率最低,因此,医院推选他为优秀援藏干部,可是被他婉言拒绝了。援藏期间,、奋战在临床一线,为推动西藏医学的发展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援藏即将结束,医疗队以无记名投票评选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这次袁亮无法推脱了,他以高票当选,辽宁医疗队23人中仅有5人获此殊荣。


“寂寞、缺氧、变化莫测而又干躁的气候环境对任何人是公正地,绝不偏袒。我们的酸、甜、苦、辣绝非只是艰苦二字所能形容,我很自豪,我战胜了这些困难,我的援藏经历是丰富的,我没有任何遗憾!”这是袁亮在工作总结中的一段话。


即将结束援藏离开时,袁亮眼含热泪,,“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是的,袁亮已经和西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戏称自己是半个西藏人,整个那曲人。对于袁亮,对于援藏干部所体现的无私无畏、勇于牺牲、坚守使命、敢于奉献的精神,就像布达拉宫矗立的无字碑一样,任何语言已经无法赞美,他们的名字和他们走过的足迹永远闪耀在雪域高原!


图/文:  王亚明



大医二院官方微信平台
关注方式
1)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
2)搜索微信号shdmu-1
3)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号:shdmu-1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