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苏小和:千万不要有道德的洁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有道德洁癖,如果有,也是律己,不是律他。


很多基督徒绊倒人,都是道德洁癖使然。人的缺陷无所不在,我们所要做的,是爱与怜悯,而不是苛求。


我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语,是因为我从人性论的角度,发现一个普遍的事实,所有人都有道德洁癖,而且所有人都首先试图彰显自己的道德洁癖来为自己幻想的正义论寻找依据。


比如犹太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审判的对象是一名,或者是一名婚姻出轨的妇人。


比如中国文化老早就告诫我们,万恶淫为首。


至于中国人爱好的贞节牌坊,完完全全是一种盛大的道德审判仪式,一个妇人的丈夫死了,如果这个妇人终身不再嫁,那么这个妇人就是贞洁的。这是怎样愚蠢的价值观!


还比如所有男人都有处女情结,因为所有人都把处女这个物理事实理解为道德层面的洁净。


而在今天的教会里,如果一个人撒谎或者贪腐,总是会被原谅,但如果一个人有的行为,估计就要被教会的领袖们驱逐了。


相关的事实还有很多,比如在中国,如果一名妇人离婚了或者是丧偶了,人们就会认为这样的妇人不值钱了,她们通常很难再结婚了,为什么会这样,骨髓深处的逻辑是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妇人不洁净了。


很有趣,《》所呈现的观念秩序却不是这样。


依照我们的道德洁癖来看,路得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妇人,不仅如此,在她守寡的时间里,她竟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睡在财主波阿斯的身边。我再重复一遍,依照我们的道德洁癖,路得是一个多么不洁净,多么不守妇道的人哪。


但是《》却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图景:,这个人是耶西的父亲,而耶西则是大卫的父亲。由此,路得的生命牢牢扎根在的家谱之中。


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的叙事,我们这些人的所谓道德洁癖算什么呢,我们基于自身的伦理观念的道德审判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路得的生命故事还不能让你对自己的道德判断力产生怀疑,那么我请你思考玛利亚的丈夫约瑟的故事。


一个男人,发现自己未婚的妻子竟然有身孕,这是一个完全炸裂性的事件了。不理解、不接受才是人性的常态,约瑟也在这个人性的常态之中,所以他“打算暗中与她解除婚约”。


我想说的是,这个时候的约瑟,是一个类似于我们的有着“道德洁癖”的人,他按照自己的道德洁癖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而当他在梦中听见了主的使者的启示,理解了玛利亚的身孕乃是从圣灵而来的事实,约瑟放弃了自己的道德洁癖,拥抱了上帝的伦理秩序。


正是这种伦理学观念的彻底破碎与重建,约瑟成为《》叙事里少数几个义人之一。


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的叙事,我们这些人的所谓“道德洁癖”算什么呢,我们基于自身的伦理观念的道德审判,有什么意义呢?你对着他人生活行为上的缺陷脸红脖子粗,大打出手,真的能够证明你自身的正义么,真的是在捍卫上帝的洁净么。


你以为你是谁。


行文至此,我想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个熟人,娶到了一位美丽妻子,家境优渥,有知识,有职位,还挺会待人接物,大家都羡慕他。但婚礼之后,人们很快发现这个人郁郁寡欢,哀声叹气。有人问他原因,他忧伤地说,这个女人不是处女,在婚前和其他男人上过床。而且,这不是他的猜测,而是女人自己承认了的事实。但有意思的是,这个男人并没有和自己不贞洁的妻子离婚,而是日子继续过下去了。这个时候,爱管闲事的人们表达了他们的不解,追问为什么不离婚。还有人义愤填膺地说,如果自己遇到这种令人蒙羞的事件,绝对是无法忍受的。这个男人诡秘一笑,说自己后来找了一个处女上床,而且在上床的时候,故意被老婆逮了个正着,然后这个男人对妻子说,你就原谅我吧,我如果这一生没有睡到一个处女,我会死不瞑目的。


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这简直像文艺复兴时代的诗人在说话。。但看得更远的人必然知道,人必须在神性和人性之间寻找一种优美的平衡。在命运与人的努力之间寻找平衡。忽略神性,人会短视,会狭隘,会虚空。忽略人性,人会僵硬,会平庸,会懒惰。神与我同在,意思是说,神在,我也在。所以,向着神的方向,努力吧。

 

有些人生的道理,大家都能说,但只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够深深领会。苦难和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有祸害了,那些期待大团圆结局的人有祸了,当灾难来临,也许你除了哭泣和绝望,几乎就不会有别的反应。但是经历过苦难训练的人,却能够向死而生,出死入生。

 

我现在就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而且我的保守主义的坐标,是基督精神。拒绝一切理由的暴力,提倡绝对意义的宽容,把个人的自由意志看成起点,也看成终点点。只有每个人的自由得到保护,国家才能得到自由。

 

对于一个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这本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把人的缺点写得太清楚了,你内心最隐秘的龌龊之处,毫不客气给你写出来,叫你不得不直面自己。

 

我的基督信仰,是我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基石。我自己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在很多地方可能和基督信仰背反。比如强调人性之恶,对人性的幽暗性的批评与怀疑,构成了一种悲剧的动力,这使得人们对世界,对生命有一种深度的审视。而中国文化过度彰显了一种伪善,一种优美的道德原则,将人性简化,这使得我们不能直面苦难,使得我们疲软,无力。使得我们在别人面前道貌岸然,私底下却男盗女娼,甚至无恶不作。

 

基督信仰陈述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利己特征,这是关于人的最大的论述前提。而古典经济学则是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开始,每个人都基于利己的原则工作。有意思的是,反复陈述人性之恶,结果确实彰显了人性之善,经济学以人的自私为基础,追求的却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福祉。所以,我宁愿相信,古典经济学是上帝意志的一个见证,,并蔚为大观,与斯密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有直接关系。这就意味着,基督信仰是人类心灵的生活方式,而古典经济学,是人类经济的生活方式。

 

上帝的名义下,人人平等,一定是要在上帝之下,如果上帝缺席,那么人间就是格斗场。

 

对神绝对敬畏,对人绝对怀疑。在敬畏中发现谦卑,在怀疑中发现同情。

 

张灏说他受到莱努·尼布尔的影响,“尼布尔是基督徒,有些地方是很厉害的,把人看透了”。基督信仰的确是一种对人深深怀疑的信仰,说,“这个世界上一个义人都没有,所有人都有罪”。在一个有着纯正基督信仰的地方,个人崇拜的意识形态,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让我用心灵和诚实爱你,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惟一的,每个人的诚实,只有你才能看见。他人不是我的坐标,他们像我一样恓惶。你在十字架上陈列,我在尘埃里张望,这才是我的世界,我的生活。

 

是神的话,神是整全的真理,而每个人都是局部。不要试图把自己对神的理解覆盖到别人身上。每个人的信仰方式都只与自己有关。在一个人的范围内,捍卫自己对神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我坚守自己对真理的理解,一方面我宽容别人的理解方式。所谓多样性,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同意一种观点:不去教会敬拜,不开口祷告,无论你多么有学问,也许你都读不懂《》。不管是沿着灵修的路径,还是沿着思想史的路径,都读不懂。这算是我这些年读《》的一个最大的体会。

刘超:要么鸡汤,要么丧?

喝饱了心灵鸡汤的青年最终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他们瞥见生命真相后不再自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难过不要悲伤,因为它明天还会继续骗你”,“丧”于是成为一种选择。许多前辈也很“丧”,就记录了一位爱“丧”的祖师爷。

自1993年两位美国作者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面世以来,励志、启发性的短文便逐渐成为一种特定文体大受欢迎。“鸡汤文”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其努力藉由一个个哲理性的人生感悟,慰藉人心的幽暗与创伤,传递正能量。


然而,就在鸡汤文大行其道之时,近两年来一股反其道而行之的“丧文化”潮流却异军突起,席卷大小城市,尤其成为年轻人群体中的“新宠”。

 

2017年度汉字:“丧”


丧文化的流行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里程碑式事件,反而有种润物无声的淡然,它是一系列细小的不起眼的符号的集合,是一系列表情包、网络歌曲、动漫与电视电影逐渐累积的结果。单独拿出一个丧文化的符号,人们不会特别在意或者印象深刻。当一个人集中注视丧文化,开始留意琳琅满目的丧文化符号甚至商品的时候,才发觉它已蔚为壮观,也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也喜爱并消费着丧文化,原来我也很‘丧’!”


表情包常常是一个人首先接触到的丧文化标志,例如“葛优躺”、“懒蛋蛋”、“佩佩蛙”、“流泪的咸鱼”、“鲍比希尔”等。当这些经典表情包刷爆朋友圈时,人们也越来越乐于使用这些表情,不加掩饰地去表达自身的无力与失落感,标榜一种消极自谑的人生态度。


2017年丧文化的形象代表再度升级。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勇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也被影迷评为史上最丧男主。热播日剧《四重奏》则干脆推出了一个小队的Loser。至今已更新到第四季的热播美国动画片《马男波杰克》持续发力,不断以充满“毒鸡汤”的台词字字戳心,在主人公如同剥洋葱一般大胆袒露自己的自私、嫉世、悲观、任性、孤独的同时,也为丧文化注入了更丰富的细节。


除此之外,一系列网络营销和商业营销活动在及时捕捉到了“丧”的流行趋势后,不遗余力推波助澜——从网络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到“丧茶”快闪店、“没希望”酸奶、UCC咖啡的“负能量语录”等,丧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显著文化现象蔓延开来,甚至有人认为,“丧”字可以荣登2017年度汉字。

原来前辈们也爱“丧”


大多数人会从社会板结化导致的上升渠道堵塞、从经济增长减缓与身体消费觉醒等因素来寻找丧文化兴起的原因,借此推断其出现与流行是新近的产物,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现代另类文化现象。然而,纵观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我们却会惊讶地发现这种充满绝望与负能量的丧文化古今中外早已有之。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名为狄奥根尼,他曾尝试着像一条狗一样生活,被人称为“犬儒”。他拒绝接受一切习俗与礼仪,住在一个大桶里,以行乞为生。皇帝亚历山大拜访他时,问他想要什么,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古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皮浪也是“丧”的先驱。他是怀疑论哲学的祖师爷,不相信也不在意任何事情。一次他和自己的学生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学生们都惊慌失措,他若无其事地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对他们说:“这才是哲人应当具有的状态”。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著名的“丧”人。《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阮籍是魏晋名士,放荡不羁,深谙“丧”之三昧。他喜欢一个人驾车,车上放几桶酒,信马由缰游荡,一路走一路喝。马车走到路的尽头,便号啕大哭。后人评价阮籍的“穷途之哭”是为天下、为百姓而哭,是他对绝望社会的反抗。魏晋时代的“丧”人并不仅仅只有阮籍一个,阮籍的朋友刘伶喜欢抬着棺材狂饮,喝多了之后身上脱的一丝不挂。别人嗤笑他,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


除了哲学家,诗人、艺术家也极易偏爱丧文化。1886年法国诗人魏尔兰创办《颓废者》杂志,鼓励诗人从病态与变态的人类情感中,或者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寻找创作灵感。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颓废主义,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影响了西方艺术半个世纪之久。


20世纪初期,追求流浪、颓废、反叛、自由、放纵的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成了一种时尚,后来又汇入1960年代的美国嬉皮士运动中,将当代的丧文化推向了一个高潮。另外的丧文化例子还有垮掉一代的文学、、香港的Hea文化、日本的宅腐文化等等,不胜枚举。

价值体系的崩溃,导致沉沦与丧


如此看来,丧文化在当代的流行并不新鲜,它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中。“丧”并不是今人刻意生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恰恰相反,它代表了人性中的一种天然选择。


在人内心深处,总不免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多多少少会认同存在着一个终极性的价值实体,作为一切的本源。但另一方面,当人试图追寻真理而不可得时,面对一个已被察觉到的虚幻人生,“丧”便成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对于现代人来说,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太多虚无缥缈的意义与价值。它们仿佛漂浮于残酷生命之上一个个色彩瑰丽的肥皂泡,引领我们满怀期待地去探索、去追求。取得好的分数、考上好的学校、从事理想职业、组建美满家庭、拥有良好人际、培育优秀儿女——父母、社会、学校、媒体合力为我们预设了一个个人生目标。试图说服我们,只要顺着指引一步步完成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人生自然就拥有了价值。然而,无论我们已经抵达或尚未实现这些目标,终究会发现,层层叠叠的肥皂泡底下,真实生命本身的荒诞与绝望。价值体系的崩溃,必然导致沉沦与丧。


那些成天标榜“丧”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生活的loser,而是一群瞥见绝望生命的真相后,愈发感到生无可恋之人。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甘愿穿上“皇帝的新衣”捧着一碗“热鸡汤”来欺骗自己,于是乎,倒不如坦坦荡荡赤膊上阵,一气儿丧到底。在他们看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难过也不要悲伤,因为它明天还会继续欺骗你。”

丧文化是无奈之下的一贴缓冲剂


丧文化是我们所处的这一世代对于价值虚无的反映,但并不是唯一的反映。在丧文化异军突起之前,填补价值虚空的方式就是喝一碗心灵鸡汤,无论是职场的、家庭的、处世的、为人的,鸡汤文均能在各个领域为你注入满满正能量。它们唯美温情,仿佛可以把人提到一个超然的境界,塑造强大包容的内心世界。但是,当70后、80后整整两代人喝饱了心灵鸡汤,甚至按照心灵鸡汤的教导生活与拼搏,最终还是没有尊严,孤寂凄然,感觉不到亮光时,心灵鸡汤的神话也就随之破灭。


相反,“丧文化”以一种与心灵鸡汤截然不同的逻辑,去除一切温情面纱,不停尝试还原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它们尤其擅长赤裸裸地揭露与调侃青年人常常遇到的工作压力大、竞争机会不平等,情感生活空乏等现实问题,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虽然乍一眼看上去令人心情沮丧,却不得不承认,真实比虚假来得好。只有认识到世界与人性的黑暗,才会产生逃离的愿望与行动,进而有机会去寻找真正的信仰与救赎。


其次,与心灵鸡汤的各种励志语录相对,丧文化中的各种自嘲充满了创新精神与想象力,好似一场借助语言图画展开的狂欢。从“感觉身体被掏空”到“小确丧”,丧文化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热词;“消极男子”、“炒饭猫”,丧文化的图像符号也在不断丰富。年轻人以种种充满创意的幽默自嘲,成为舒缓压力和焦虑的一个有效通道,不至于被生活彻底压垮。


丧文化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表明丧文化的消费者与创造者是一群思考者与行动者。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实际上,上帝喜悦人去思考,,任何审慎认真又兼具深度的思考,最终都会回到神本身。


因此客观来说,丧文化确实有一定值得肯定之处。但是,它充其量只不过是无奈之下的一贴缓冲剂,并不能提供对抗残酷现实、找寻真正价值的根本办法。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


一句“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余音绕梁了两千多年,传遍世界各地,至今仍被广为引用。原来,早在旧约中就记录了一位“丧文化”的祖师爷——传道者。在他眼中,“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真是丧到了极致!


传说这位传道者是位极其尊贵富有的君王,也曾尝试用各种办法使自己的肉体舒畅,填补内心的空虚,“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最终他感慨道:“后来,我查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道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但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这位智慧的传道者并没有最终沉溺于“日光之下”的虚空之中。他劝诫后人:“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传道书11章9节)在地上所度过的每一天并不是毫无希望地重复,他告诉我们应当:“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传道书12章1节)


如何才能真正走出日光之下的颓丧,传道者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便是仰望日光之上的荣耀,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与盼望。

直面人性最阴暗的部分


我们需知道,真正的信仰绝不是走出丧文化,再回头喝起宗教熬制的“心灵鸡汤”。


真正的信仰绝不是一套关于爱、宽恕、治愈的心灵鸡汤,它如丧文化一样要求人直面人性最阴暗、卑劣、罪恶的部分,敢于承认自己彻底的无能与软弱,进而依靠上帝完全的恩典,依靠无罪羔羊的宝血得到救赎,活出盼望与荣耀。


心灵鸡汤是在空中建楼阁,是毫无凭依地画饼充饥。真信仰与鸡汤最大的不同在于,信仰有一位活着的临在的神为其背书,,就早已丧胆了。”(诗篇27章13节)真信仰有超越层面与现实层面双重的基础,它建立在父神创世之先就制定的计划以及基督在真实历史中已经成就的救恩之上。


真信仰也无需依托自我的心理暗示或者唯美的辞藻,信徒只需“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心灵鸡汤可以藏着诡辩——当鸡汤文说:“你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得到成功与幸福!”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成功与幸福,则可推说他不够努力。真信仰不否认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忧愁,明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从死里复活,不断地在信徒生活之中显现,祂亲自建立信徒的信心,赐下这世界所没有的平安和无人能夺去的喜乐。在祂毫无虚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虚空的人生,要么鸡汤,要么丧。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我们其实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认识那太初就已经存在的真道,认识基督。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