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大学食堂征文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中青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知食分子
输入文字
致我们终将增长的体重
(foodzhishifenzi)



文:水水


***


西三环北路25号,是每个在这里度过四年光阴的人都不会忘记的地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1948年创建的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命名创建,是中央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中青学子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小中青院、暖暖我的家。”中青院确实很小,小过很多同学的高中学校。占地面积的有限决定了很多事情,比如,只有一幢主教学楼;比如,只有两幢楼有食堂。小也有小的好处,早上8点的课可以7:20起床,再悠闲地去食堂吃个早餐;中午12点下课也不用“跋山涉水”去食堂,因为教学楼和食堂相通,全程只需一分钟,学生就可以从知识界轻松切换至美食圈。

中青院的“小”也促进了中青院的“暖”。“暖”既来自于人情,也来自于最原始的食物的温度。




早餐档的小笼包


初到帝都,学校的早餐多少还是让我有些不适应的:粥、鸡蛋、油条、豆腐脑、各种饼。这让一个在西南长大、吃惯了麻辣口味的妹子情何以堪。好在后来发现了早餐神器——食堂二楼的小笼包!

二楼的小笼包看上去并没什么特别,个头偏小,一笼十个,每个圆圆的、紧紧的。咬开后,是一团肉馅,量刚好,多了嫌腻,少了偏柴。肉馅里放了酱油、香葱、胡椒;面皮用料实在,能吃出面的醇香。冒着热气的小笼包,沾着肉汁的皮裹着馅儿,一口咬下去,有家的味道。

慢慢发现爱上这一口的人还不少,每天早上,在小笼包窗口前等待的队伍总是最长的,连我们宿舍一个坚持以面做早餐的重庆妹子也加入了这股吃小笼包的浩大之流。我们这一届是2008年入的学,忘了是从何时开始,食堂每学期都会开展“十佳菜肴”的评选活动,小笼包居然接连几次夺冠,碾压八大菜系乃至国外的复杂菜品,果然是小小的包子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呀。




正餐档的朝鲜风味


有没有一个窗口能让你在食欲低落时迅速找到想吃的?

有没有一个窗口能让你在就餐高峰期无需等待太久?

有没有一个窗口无论食堂多嘈杂都能让取餐声直抵点餐人耳朵?

有没有一个窗口集齐上述三个优势召唤出最旺人气?

回答是:有,它叫“朝鲜风味”。

这无疑是一个神奇的窗口。如果宿舍几人刚下课走到正值饭点的食堂,想保持队形一致在同一窗口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朝鲜风味就是最佳选择。既有满足肉食者的鸡排饭、叉烧饭,也有充满异国情调的咖喱饭、辛拉面,还有比较养生的火锅系列,以及迎合减肥需求的豆腐汤和海鲜汤。那时,我们宿舍分成了泡菜鸡排饭和豆腐汤两大阵营,各自都爱得十分坚定。

除了可口的饭菜,朝鲜风味让很多人惦记的还有窗口那位姐姐。看上去柔柔弱弱,声音极尖而辨识度高,声线极细但很嘹亮,在开阔的食堂中具有穿透人墙、定点传播的功力。无论你坐在哪个角落,只要你点了朝鲜风味的饭,无需担心会因为没有听到叫唤声而错过了取饭。待你赶到窗口,姐姐满脸可亲的笑容,递上所点的饭菜,一顿美味在相互微笑后愉快登场。朝鲜风味也是食堂“十佳菜肴”的常客呢!




主食部的凉皮


家属区的入口旁有一间平房,两面大大的玻璃,里面三个年轻小伙,这就是主食部。很多人爱主食部,是因为它的凉皮。


当京城的温度一点点升高、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多,主食部的明星产品——凉皮,“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开售凉皮的第一天,主食部外一定是长长的队伍,从窗口一直排到篮球场外。凉皮是小伙们自己制作的,主食部这么多年在中青院地位牢靠,全仰仗信得过的品质撑起来的健康美味。

透亮的整张凉皮切条,香菜、小葱、麻酱、辣椒等作料多寡由食客自主决定,再加一把粗细均匀的黄瓜丝和几粒富有嚼劲的面筋块。待小哥麻利地装盒装袋,附上一把筷子,就可抱得凉皮归啦。

回到宿舍,把凉皮拌匀,柔滑的口感、清凉的质感完美抚慰夏天食欲不振的肠胃。如果宿舍里还有其他人,她准会忍不住凑过来乞求分吃两口。我还记得在那炎热的6、7月,妹纸们对食堂的兴趣降到历史低点,唯独对凉皮的爱逆势上升。通常我们会轮流下楼买凉皮,一个人负责四到六个人的量,确实是个不小的差事呢。而那一个宿舍的妞儿穿着吊带、露着肩膀甚至大腿窝在一起吃凉皮的场景,又是何等销魂啊。




煎饼王子的山东煎饼


提到“煎饼王子”,中青院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曾被媒体相继报道,也曾受社团邀请在中青院开过讲座,其粉丝分布校内外、遍布老中青。

煎饼王子名叫汪龙强,80后。他是山东沂蒙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早年在北京做过保安、糕点师傅,之后来到中青院卖起了家乡煎饼。

“煎饼王子”的称号始自何时我们不太清楚,反正大一进校时便有师兄师姐告知这位王子的存在。王子做的山东煎饼和主食部的不太一样,主食部的煎饼是软黏的,王子的煎饼是脆硬的。

王子研发出了20余种煎饼,加鱼排、鸡排、土豆丝、火腿肠等,价钱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其中最奢华的“巨无霸煎饼”因其配料众多、身量巨大,在整个大学阶段我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尝试。

煎饼可以根据喜好加鸡蛋,曾有同学想吃添加12个鸡蛋的煎饼,王子摊了20多分钟才摊完。前来报道的北京电视台重演了这一过程,再加上其他媒体的采访,慕名买煎饼的队伍可谓是极速壮大。最火的时候,煎饼王子的窗口外排了几十人的长队,而且大多是校外人士,还一人买7、8个煎饼,严重“干扰”了校内人员买煎饼的秩序。

那个时期,走在校园里隔三差五便被问到——“同学,你们学校很有名的那个煎饼王子在哪里呀?”有的大妈大爷手里还拿着报道煎饼王子的报纸......

除了手艺好,煎饼王子吸引人的还有他的阳光、幽默、乐观。他与同学相处很好,妻子每天和他一起张罗煎饼铺,被大家亲切地叫做“煎饼王妃”。后来王子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继续在学校卖煎饼,只好转移到了校门外的天桥上。再后来,天桥上也不见煎饼王子了。

无论煎饼王子现在在哪儿、还卖不卖煎饼,他和煎饼王妃在那不到十平米的狭小空间里摊出来的美味故事,将被06、07、08、09级的青院同学们久久记住。




三棵树下的西瓜


三棵树是三棵并排生长的高大的树,但它已超脱实体,从中青院的重要地标上升为中青人的一种情结。

三棵树位于宿舍楼、超市、食堂、教学楼之间的枢纽位置,有太多的故事在这上演,师兄约会师妹、师弟勾搭师姐、女生八卦男生、男生偷瞄女生……那时流行的一句话“青楼红楼遥相望,三棵树下会情郎”(青楼是男生宿舍楼、红楼是女生宿舍楼,二者分别在三棵树的两侧),很好地揭示了三棵树众多功能中的一种。

如果要把三棵树和美食联系起来,那就是西瓜了。到了盛夏,三棵树枝繁叶茂,提供了绝佳的避暑之地,妹子穿着裙子,男生拖着拖鞋,坐的坐、站的站,三五成群。光聊天是不够的,总会有一两个人去旁边的超市(十步路的距离)买来半个切好的大西瓜,一人一块,吃得那叫个爽。


那些大四的学生,6月份基本都在学校,三棵树下荡漾起浓浓的毕业之情,每天的不同时段都有吃着西瓜、聊着天、即将毕业的学子们,仿佛只有在这里一起吃下足够多的西瓜才能安心地从这个又爱又恨的地方离开。

我还记得毕业前的那次班级聚餐,回到学校已是午夜,男生们到超市买了西瓜和酸奶,大家借着酒劲在三棵树下拥抱、流泪、大笑,如同毕业前一次隆重而不起眼的集体告白,大家把这四年的青春记忆纷纷抛洒在三棵树下。


年初,回了趟母校,食堂比以前更漂亮、更高大上了,朝鲜风味的姐姐还在,曾经的单人小火锅升级为旋转火锅了;主食部里还是忙碌的那三个小伙;煎饼王子出现过的地方有了新人继续卖煎饼。食堂里,陌生的面孔在不同窗口前挑选、点单、刷卡、等待,就像当年的自己。这个见证了四年青春的地方呀,一些东西变了,一些没变,永远也不会变。




假装文化人的吃货联盟

第 247 期


投稿/合作 zhishifenzitougao@126.com

来稿请在邮件名称中标注:作者+稿件题目


更多文章,请在公众号界面回复框中

输入任意一期编号

微信ID:foodzhisifenz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