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备忘录 之三殊胜实修引导》第二十七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三殊胜实修引导

纽西龙多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三、能令善根辗转增长的结行回向殊胜者:

如《慧海请问经》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尽间彼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得菩提彼不尽。”一般,一滴水放入大海中,彼在一个大劫之间不会穷尽,如是于一切种智大海回向的善根,彼者也暂时获得如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姓、如娑罗树般的国王种姓、如娑罗树般的施主种姓——种姓、功德财富庄严的果位,然究竟大菩提之间不腐、不烂、不磨灭,而是将渐次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

做完善根以后还要以回向印持,使得它在成就菩提之间不但不失坏,而且辗转不断地增长,这是最后结行的处理。

我们不应当做完善根就舍置不管,应当在洞明缘起以后,唯一回向一切种智大海。经中说,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在海水没有干涸之间都不会消失,因为它已经跟大海合成一味了。又比如喝了一杯牛奶后,它的营养就融入到了全身,直到身体坏掉之前,它一直在里面起作用,这就是合成的道理。但这不能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那种机械的唯物论并不适合,他会认为一滴水放在里面,后来就蒸发而消失了。应当这样认识,前一刹那有大海有水滴,后一刹那合成了新的法,这一滴水已经和大海分不开了,所以直到大海竭尽之间它都不会竭尽。如果把它放到小溪里,它在溪水干涸之前也不会竭尽,但小溪的量小,很快就干涸了。或者把它放在一碗水里,等这一碗水竭尽了,它也就消耗掉了。把它放在手上的一鞠水里,那很快它就没有了。但如果把它放在无限大的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枯竭。缘起的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把一滴善根投向一切种智的大海,由于心倾向一切种智大海,因此在获得一切种智之间永远不会枯竭。

这就好像投资,如果你把资金投到跨国大公司里,由于大财团雄厚的资金力量,就使得你这一点资金不断地辗转增值。如果投在一个小公司里,那就只有小的前景。如果你放在个人的腰包里,就只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这里面存在着有关投资的深妙道理。也就是说,由于我们以普贤愿印持,把善根投向“为得普贤殊胜行”,或者成就一切种智大海,那么这个善根就立刻转成完成菩提的因素。只要这么做了印持,就决定会这样用,也就是善根会用在成就无上菩提方面,不是用在得人天果报或者声缘阿罗汉果位。由于他的心投入到了最圆满、周遍、无尽的果上面,所以缘起力会使得他不断地往这个果发展。

这样回向的话,暂时也会得到极其繁盛的世间果报,譬喻为娑罗树,就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一种相。由于以普贤行愿摄持,自身的愿力特别大,直接投向成满普贤行海上面,结果使得现前位就开始不断地发生极大的作用。有了普贤行愿的摄持,善根会放大到无穷无尽、圆满周遍的地步。就像一个特大的放大器,能把声音放到充遍全法界那样,以这种愿力的印持,就使得我们这一座修法的善根,充分地投在最大的缘起上面。这样,从现前位开始到究竟成满菩提之间,法界是不会忘失的,决定按照你的愿力来进行。

这样,现前就得到了非常繁硕的果报,这里以婆罗门种性、国王种性、施主种性为代表来说。也就是在人间有三种所谓的高贵种性,具足功德、财富、庄严等等。就像古印度说的这位是长者、施主,他具财、具德等等。意思是,一类是修道种性——高贵的婆罗门,一类是世间种性——国王和施主,国王是最有权势者,施主是具大福报的人。娑罗树枝叶密布、繁花硕果,表示现前位就会发生非常大的福报。而且,由于回向力的缘故,善根会辗转地往上走。

譬如我救济了一个人,得了一份善根,然后我不把这份善根用在别的地方,而是要以它成就无上菩提,这样摄持后它就不断地往无上菩提方面提升,一回向它就增值了。而且我心的投向是要成满普贤行海,这个善根力就会全部蓄积在这上面用,不断地在这上增长,直到完成无上菩提为止。也就是由于回向的缘故,善根不会受到损坏,不会烂掉,更不会磨灭。它会被保护得很好,不会有局部的腐烂,也不会有全体的灭亡,而且直到成就菩提为止会不断地增长。譬如你闻了一座法,这就有了善根,之后很好地摄持它:我祈愿以此善根未来得到无上菩提。这么想了后,心中的善根就开始扩大了,念念不忘求无上菩提,这个力量会驱使你一直往上走,善根越来越大。

就好比一个小学生读一年级,他期末得了很好的成绩,然后他把这一年学习的善根回向到以后成为利益千秋万代的圣贤,这时候善根力就扩大了,就往成圣贤的路上走。起这一念善的力量,使得他的善根直到成为圣贤之间都不会损耗,而且会让他渐次达到圣贤的地位。懂了这个就差不多懂了回向的道理。这里是把它扩大到成就普贤的果位,那是无上的圣贤,是文殊智全体开发,从而出现不可思议解脱的菩提行海。

就像那个小学生,一心想着:我要做一个救护世人的圣贤,我们每一次做的善根,都要一心渴仰:以此我要成就普贤菩萨的果位,出现无边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海。懂了这一点,就知道怎么来追随法王的足迹。上师老人家的回向就是要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菩提行海,这里的任何一分都要完全度过。这就是我们的无上回向。也就是,我们做了任何善根都要立无上志:我一定要成满普贤行海。这个志一立下,心就开展到无限大了,善根就放大到了极其圆满周遍的地步。这样祈愿印持以后它就不会坏了,不可能中间消失、磨灭。你的心会记得,这里面的缘起会自动运转。

譬如真心皈依三宝的人,即使发高烧烧得头昏脑胀,但他的心里、口里还是“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什么原因呢?这是愿力使然,使得他在一切处都不会丢掉。同样,我们的善根回向以后,直到得大菩提之间都不会腐、不会烂、不会磨灭,只要你是真心的回向。由于自己定的目标是成就无上菩提,而不是获得人天福报或阿罗汉果,所以这个善根力会一直托着自己的心逐步地往无上菩提上走。没有证到无上菩提之前,它的进取势力是不会消失的。但如果只回向得到人天福报或者阿罗汉果,那么在得到这些果报的时候,善根力就到此截止了。就像一个人读书,如果只求取世间的功名利禄,当功名利禄已经到手时,他求取的心则就此停止,没有更多向上的动力。

这样理解后就知道善根回向一切种智的重要性,而且能断定按这样回向,的确成了未得菩提之间善根永远不消失的缘起。

如此之回向分两类,其一是有毒回向者:

《般若摄颂》中云:“如食杂毒之美味,佛说著白法亦然。”故如在美食中掺杂了少许毒,由此吃时虽美味然吸受精华时,以毒性引发痛苦。同样,虽已得增上生之快乐的善果,然以耽著三轮的实执,无法获得从轮回中解脱故需要断除。

这里辨别有毒无毒时,要知道因上和果上的差别。譬喻里说,就像好的食物,如果不掺毒,不但口感好,而且能吸收到它的营养,没有副作用;如果杂了毒,虽然好吃,但吸收时会发生毒化反应。既然里面有毒,那就要起作用,而它起的是发生痛苦的作用。

意义是说,我们做善法,就是摄取美味的食品,但有了三轮执著的心,就是在行善里藏了毒。行善当然有乐果,将来会得到增上生善趣的各种快乐,然而由于耽著三轮,认为有我、我在做什么、我怎么样,那就生死有份了。如果你做的时候心空无住,没有我、没有人、没有做的什么,心是空的,那阎罗王也抓不到你。你没留下痕迹,就不落入三界。这就知道有毒和无毒的差别。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很自然地做这个善,没有起我、人等的心,也没有显示自己有多高功德、跟别人比较等的心,那就是一个纯净的善。就像酸奶百分之百地纯净,不掺一点毒。由于心上空尽了,不起一点尘,所以不会落入三界。到了心空无住,连我都没有了,什么妄念都没有了,哪里会落三界呢?如果是为我求功名富贵,求上界果位,或者为了显示自我来行这个善等等,有这个心就决定会落到三界里。以执我而行善的缘故,受报时必然会引起种种坏苦、行苦等等。

所以关键要知道,心在行善时不能住著。因此佛说:如果行善时心一直执著这个善,就好比在美食里掺了毒,将来受用果报时,以行善会得到乐报,以计执三轮会落入轮回。以这个缘故,我们需要断掉耽著三轮的心。

所以,做任何善都要干干净净的,做的时候没有我相,不起功德见,不计较什么,那善就像白白净净的酸奶,没有一点杂染。一旦起了三轮的执著,就含了毒。所以,有毒、无毒应该这样来理解。

做一切善的时候,心是空的,天然就这么做,连谁在做都忘记了,何况什么功德、名誉、显示,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很天然的东西,就像水会流,阳光会照射,树荫自然给人乘凉,有佛性自然会行善。行的时候没有什么三轮的执著,就是天然的了。既然没有执著的心,哪里会流入轮回呢?但行善的时候有意识地执著我在做什么,我做的怎么样,别人会给什么赞叹等等,心里不断地计较、执著,就叫做“计著善根”。佛说:你计著善根,就像在白净的酸奶里染了毒一样。不计著善根,它就是一个白白净净的,是天然的。

这里讲一个故事。有一年发了大水,老和尚见到一个女人不敢过河,就主动把她背过去了。小和尚说:你还背女人?老和尚说:我心里没女人!老和尚的心是天真的、自然的,心是空的,他没想这是女人或者背了有多大功德,做完就拉倒。这就是最天然的。

所谓成佛就是返朴归真,如果觉得自己了不起,那就起不了啦。做到度尽天下众生成佛,还跟没做过一样,做了最伟大的事情,感觉跟撒尿一样平常,这是天然的。任何法本身都是平等的,不要起高下的见。

这里要有一点领悟力,要知道本来做一切都是平常的,所以南泉普愿禅师说“平常心是道”。你觉得自己了不起,就已经起不了啦!觉得自己功德多么大,差不多要修成魔王、阿修罗王了。所以,所谓的成圣,就是最谦虚、最无我。《》里,佛问须菩提:你以为自己得了阿罗汉果吗?须菩提答:如果我认为我得了阿罗汉果,我就不叫得了无诤三昧。佛说: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燃灯佛给我授记;如果我有法可得,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

再讲个故事。从前一个老和尚带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做什么都是天然的,没想到我,没想到人,没想到我要如何如何。后来有人教他:你要这样做、这么显示,才有功德,才殊胜得不得了。结果他就学着做。老和尚对那个教他的人说:我花二十年培养他,都被你给破掉了。为什么呢?小和尚之前是一颗赤子之心,这就是天然的,后来别人给他灌输了一个功德见,他自以为高尚、自以为殊胜,这时就纯朴已散、不再平常了。又好比一个孝子出自他的天性自然要孝养母亲,这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但他后来被评为大孝子,就觉得自己不平凡了,这就破掉了天真,因为他已经有了计较、显示的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心。

行善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个计著三轮的实执,以为我是怎么样的,我做了什么,我做的如何,这就是计著三轮的心。其实没有任何必要,做了就做了。风会给凉爽,太阳会给温暖,河水也会给清凉。大地也会承载万物,牛羊在它上面踩踏,在它上面拉屎撒尿,它也没有什么心,依然承载,这就叫做无我。所以,行善的时候有计著三轮的心就是毒,就像白白净净的酸奶里有了老鼠屎一样。既然起了心,轮回就免不了啦。《》里一再说:你行什么波罗蜜?其实就没有波罗蜜,应该不住相而行善,行了就跟没行一样。那就是真正干干净净的,真正天然的,才叫做无毒的回向。

下面就讲讲无毒回向,包括真实和随顺两方面。

其二无毒回向者分二,一、三轮清净之真实回向;二、三轮清净之随顺回向。

一、三轮清净之真实回向者,如《般若摄颂》中云:“无分别智修一切善法。”一般具有一切殊胜相之空性,慈悲、菩提心、回向、发愿等显出的相,以见来摄持,就是彼者。

这里,真实的回向就是指三轮清净的回向。《般若摄颂》里说:“以无分别智修一切善法。”说的就是天然的赤子之心、本性的力用,不需要炫耀,也不需要执著什么,它是天然的。三轮清净就是干干净净的,所以它叫“无分别智行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不然就起不了啦!

这里最要紧的是知道性相不二。性指的是具有一切殊胜德相的空性,不是单空,而是与妙有不二的空。妙有是指具一切殊胜相或者圆具万德。这个空不是冥顽不灵的空,而是里面具有无量德相,但没有任何虚妄的相,完全是湛寂灵明的空性。既然是空性,就会现出慈悲、菩提心、回向、发愿等等的各种善行,从性会出这些德相。但是要知道性相不二,没有一个不是本性中的事,所以没有什么要执著的,一切都本来平等,没什么高下的差别,也没有虚妄的相,一切都是本性,都是你自己,还立什么高下的见呢?何必动分别呢?遇到什么自己就会做的。“佛性天真事,谁云别有师”,它是个天真事,以性相不二的见来摄持,就根本不著什么三轮,这就是三轮清净的回向。

有人问:回向不是要合掌念一个仪轨吗?

对于没证到彻底的人当然要这么念,而已经回到法界的人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行一切善就是在法界里,已经回归到法界里了,这就叫回向。还没有回归的时候,天天就在轮回里面转,那当然要回向了,不回向的话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永远回不来了。所以,一直说“我要得普贤殊胜行”,“我要文殊智、普贤行”,“诸佛菩萨怎么干,我就要那么干”,这都是提醒你自己不要搞错方向,诸佛菩萨就是刚才那么干的。如果能一直知道性相不二,你就能回来了。没有性之外的相,我们所执取的对面的相都是假相,不是真的。要知道一切都是性,没有什么要计较的,一切全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一好一坏、一高一低,没有什么不清净的法,也没有什么另外增加的,一切都是天然的,合乎于道。这样行善,就是真正在法界里了,所以它就叫三轮清净的真实回向。在本性里就有慈、有悲、有菩提心等等种种善的相,但正当起的时候,没有出去过,这不就回到本体了吗?不就是真正的回向吗?

二、三轮清净之随顺回向者,以我已经积蓄之善根、未来将要积蓄之善根、现在正在积蓄之善根、诸佛菩萨的无漏善根、诸有情的有漏善根,这一切以心总结而合而为一,为了一切有情远离三有三界轮回的苦因苦果二者而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回向。

如果真实回向还安住不了,证不到那个境界,能顺着它的方向走也可以,这就叫做随顺回向。这样终究会走到的,因为自己的心随顺证入的缘故。

现在不能真正安住就得用分别心,起一种特别符合它的分别。那怎么想呢?我们现在从法界里脱出来了,以为有个体和对面的其他众生,本来不二,却变成二了;本来没有生灭,但我们却感觉有过现未三世,而且都分开来了,这样就从本有的法界里脱出来了。我们现在要回去,而回向就是把过去已积的所有善根、现在正积的所有善根,以及未来将积的所有善根,全部打包成一个,由于法界里没有过现未,也没有自他的差别,就把过现未所积的一切善根,以及诸佛菩萨、诸有情的一切善根全捆成一个,之后全部给一切有情用,让他们全部远离三界的苦因苦果,现前圆满正等觉佛果。要这样作回向。

这就是随顺分的回向,它和最终出现的情形是相随顺的。最终证入时,的确没有过现未三世,所有的善根都转成了正等觉菩提本身。就像手自然能帮助脚一样,它会摄持一切众生远离苦因苦果,同样达成无上菩提,这是同体大悲自然发生的作用。而且已经没有过现未三世,一切善根就是按这样走的,是本性里本具的善。我们现在达不到,但心里的想法要跟它随顺。法界是不二的,我们回向的时候要合乎法界心的量,合乎自他不二,合乎同体大悲的走法,所以要敢于把法界过现未三世所摄,自身、他人、诸佛菩萨、一切有情所摄的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全部摄集起来,回向到我法界心量里的一切有情,让他们都能离苦得乐,完成无上菩提。这就是普贤大回向。

现在懂了吗?这就是圆遍的回向。不是说要懂圆教吗?我们回向的不是目前单分的一点善根,而是既然法界心是周遍的,一切都在这里面,所以我就可以这样回向。十方三世都在法界心里,所以把十方三世自他、圣凡的一切善根全部合集起来,以心摄集为一,心一作意的时候就是整个量,回向到法界心量里的一切有情上面,让他们都远离一切苦因苦果而实现成佛。这就是随顺的回向。三轮真正清净了,没了二取,那就是已经回到了法界。现在我们回向要随顺这种境界,就要按它的方式想,这就是普贤回向。

回向的轨则者,心里想,由诸佛菩萨三轮清净的方式怎么回向,我也如是回向,一边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个偈颂。由此可以代充三轮清净之真实回向。

回向的轨则是想:诸佛菩萨住在没有三轮当中,已经到了因果不二,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心本身就是法界体,住在三轮清净中,没有三轮相可得。现在我要向诸佛菩萨看齐,虽然还没现证到,但我的想法就是诸佛菩萨怎么三轮清净回向,我也就按那样回向。

有人问:这样想有什么好处?

当然有好处。你不这么想,随顺凡夫的套路,所想的就是目前的“我”跟一切有情分隔开来,目前时位的现在跟过去、未来分隔开来等等,这样随顺凡夫二取三轮的方式是不聪明的做法。现在要想到:诸佛菩萨三轮清净是最好的,我的向往处就在那里。要有一种“求胜菩提心渴仰”,或者“为得普贤殊胜行”。普贤殊胜行就是这个,一切都是十方三世,一切都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我们的方向就在这里。自己动了这个心,缘起上就往这个方向走了,所以它叫“随顺”,就是证入它的随顺的因。

心里这样想了以后,口里就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跟文殊智、普贤行圆融的行境一样,这就是三世诸佛所称叹的最胜大愿,我回向善根就是要得普贤殊胜行。

现在应该通了为什么要以这两颂来回向,为什么要学《普贤行愿品》,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最终要回到什么地方。回向就是回转、趣向的意思。那你趣向哪里?趣向分别心的错乱境界吗?分别心的错乱境界里也有好有坏,你是趣向错乱中较好的假相吗?当然不是,不是回向于人天福报。难道是趣向声闻缘觉住在寂灭涅槃边的境界吗?也不是,那个没得到究竟的解脱。只有不住两边的佛果,一切三轮相都没有的无碍的普贤行才是无上果地,也是我们最终还归法界之处。

我们心心念念就是要回到法界。我们本有体普贤、用普贤,现在只不过落在人法两种我执的妄想里回不去,因此有必要回去。我们一直在虚假里打转,因此应该回归理体。现在还没有证到,就要通过文句不断地这样祈愿,印持着我们的善根唯一往这上面发展。就像那个小学生一心想做伟大的圣贤,我们现在做任何善根就要想:我一定要回法界,恢复自性普贤。让“为得普贤殊胜行”成为心心念念渴仰之处。如果你有如是的印持回向,最终必定速成无上菩提。这个善根力不会空耗消失,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志是求证无上道的大志愿,必定升华你的善根唯一往这上走。

因此说到,我们念“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两颂,可以暂时替代、充当三轮清净的真实回向。文句所念的就是要得到这个东西,希望住在那里。不是说了嘛,对于胜菩提渴仰的时候,一念间就超过了极大量级的布施。什么缘故?就是因为他落在相上,执著三轮,不能回归,一直在外面转,著相就是在外面转。真正返回了本性,就极其殊胜了。

因此,大乘显密二者的一切修行都超不出三殊胜的范畴故,对于修成圆满正等觉佛果,就是三殊胜之外,不需要多,少了不能含摄之自性者。

以下是总结。前面说到三殊胜具体的修法,这里总结大乘显密一切修行都摄在三殊胜当中,不会超出其外。我们不要以为只是学了一个支分的修法,无足轻重,而应当知道它是大总持修法,是佛道最好的归纳。一切显密修行不会超出三殊胜的范畴,多了没必要,少了不足够,是这么殊胜。这都是遍知龙钦巴绝好的归纳,非常有加持,而且特别容易把握,的确具有窍诀性。

行任何事都要有开端、正行、结尾,少了一个就不完整,把握了这三个就把握了全体。譬如人身,有头、有躯干、有脚。头是领导者,没有头就不行;身体是它的具体内涵,没有身体也不行;腿脚也必须有,否则没办法行走。

“三”是很重要的,我们在《佛学大辞典》里可以看到“三”字下的条目最多,这是很有道理的。三是一个周期,修法的时候讲三遍,一个体系里面有初、中、后,或者开头、主体、结尾,这是数字的涵义。我们感受一下就知道,三个字特别有节奏感,中国人基本都以三个字来取名,庙的名字也是,比如兜率寺、大乘寺、极乐寺、宝光寺、昭觉寺,殿的名字也是,、文殊殿、药师殿等等,三个字就有节奏性。而且要知道它表征的涵义。“三”代表完整的过程,把握了“三”就把握了总体。在判经的时候,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好比头,正宗分好比身体的五脏六腑,流通分好比脚。

什么事情都有序或开端,万事都重开端,“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等等,都是表达开始的重要,所以一开始要把握它的启动状态,这叫等起。一步正则步步正,一时好则时时好。世俗观念里也说,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人们会很注意兆头,不能在这天吵架或者出现不吉祥的事,认为这天不吉祥的话,可能一年都不太好。如果这天的兆头好,一年都会好。这的确很有道理。

我们修法、行善、做功德等任何事,首先要重开端,如果头起得好,这个好的状况就会带到第二刹那以后,使得进程一路良好。开头的特殊分别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它起动以后就摄持着心一直往一个方向走,而最好的开端就是大乘广大意乐菩提心,以及密乘清净观,这非常重要,它代表缘起。只要心起了这个主导性的分别,它随顺趣入法界,随顺真如实相,就会使得你的修法全部在最好的状态里。因此开端极其重要,不能没有头,头是领导者。

其次进入到修行的正体,这时要住在无缘当中,这是最好的。做不到也要有定解,目前行法的时候,能作、所作和运作都是心前现的假相,真实中没有,一定要有这个定解,心才不会附著在这上面。这样就在随顺心空无住的境界里直心直作,不在这里夹杂虚妄分别,这就是三轮清净的随顺分。做不到的话再等而下之,修法的时候一心住在法上面,不跑到非法上去,也就是不缘非法,这就叫无缘。这是我们初业者就可以做到的。像这样,我们的心一直在法上,这就有了正行殊胜,有中间修法完整、清净、圆满的内涵。

最后有一个总结,这叫做回向。它使得善根流通出去,往最好的方向上走。做善法不能有头没尾,最后要把善根摄集起来,以普贤行愿印持,唯一回向“为得普贤殊胜行”。真实的回向本身就回在法界里,但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就要用文句来回向,也是唯一往这上面走。

这样才知道,任何修法就是这三个殊胜,不需要多。它能摄尽两种资粮、两谛修法以及法身和色身两种果位,所以是圆满的。少了不能含摄,在一个过程中有头没中间没结尾不行,有中间没头有尾不行,有尾没头没中间也不行,少了哪个都不行。或者从二资粮、二谛来看,只有世俗谛的修法或者只有胜义谛的修法都不完整。而三殊胜的确非常善巧地摄了二谛、二资粮、二身等一切基道果的修法,这才知道它是这么殊胜的窍诀。因此这里告诉我们,要修成圆满正等觉的佛果,除了三殊胜以外,不需要更多,也不能再少,是这样一种大总持的修法。

懂了这个以后才知道,目前教的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或者支分的修法,而是一开始就要把所有大圆满前行、正行的修法都摄在三殊胜里。从第一步开始到最终完成,全部是以三殊胜的方式进行,这极其重大。如果我们现在没掌握三殊胜,那后面一路就都空掉了,所有修法都不会得利,这才知道必须首先学好三殊胜。也就是首先告诉你修行的总纲领,之后配在修暇满、无常一直到上师瑜伽、颇瓦法之间所有前行修心项目里,所以再三强调一定要掌握三殊胜。

为什么说它是总摄性的修法?以下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圣者龙树在《六十正理论》云:“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慧粮,获得从福慧,所出二胜身。”彼三殊胜是由二种资粮或二谛所摄的。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与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现福德的资粮,而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现智慧的资粮故,由有现福德的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现智慧的资粮作为俱有缘后,获得佛色身;无现智慧的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现福德的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法身故,对于基二障清净、道二聚圆满、果二身证得,彼三殊胜之外,不必多、少则不能含摄故。

这是以理来证成。我们一旦信受了这个理,就知道三殊胜的确是总持修法,一切佛道全部摄在其中。它是以总摄的方式来进行一切佛道,进行一切修法,进行每一天的每一种法行。而且全面地贯彻在一切从因至果的法行中,它是真正修行的大纲领。为此我们首先要取得定解。

首先引用龙树《六十正理论》的教证。他造完这部论后有个回向偈,说:我现在把造论的善根,回向祈愿众生都能够修集福慧二种资粮,得到从二资粮所出的两种殊胜身——色身与法身。

这里谈到的关键就是以二资粮来成就二身。二资粮又配对二谛,福德资粮属于世俗谛,智慧资粮属于胜义谛。它们分别实现两种身,以福德资粮实现色身,以智慧资粮实现法身。而三殊胜就是二资和二谛范畴里的内涵。我们现在就看,三殊胜是怎么配二资或者二谛的修法,又是怎么来成就色身和法身。

一旦懂得三殊胜就是在成办福慧两种资粮,实现色身、法身两种果报,就知道一路以三殊胜进行一点不会缺乏,而且能得到圆满的果。这样信受以后,你就开始有一个非常深的定解:原来无论在基上怎么净除二障,在道上怎么修集二资,在果上怎么成就二身,除了三殊胜之外,不必要更多,少了也不行。也就知道,一切修佛果的方法就摄在三殊胜里,成办它的殊胜窍诀就在这里面。有了这个定解后,我们才不会见异思迁,变来变去,而能够把三殊胜领纳为成就佛道的要诀,而且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一直都运用它。这样我们学三殊胜就有极大意义了。

现在我们应当这样来证成:怎么说三殊胜是二资粮或二谛所摄呢?那就是,加行发心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相福德方面的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相智慧方面的资粮。为什么呢?加行和结行都有分别,是发一种广大的善心。发心时起了利他意乐,要拔除一切母有情身上的苦因苦果,把他们全部安立在正等觉佛果上,如是发心来行持法行,这时心里起了分别,有这样的相。回向时是以这个功德回向为得普贤殊胜行,或者要利益一切众生,把他们都安置在远离苦因苦果,得到正等觉的果位上,诸如此类也是起了有相的分别,缘起上就往这方面转化了。这两种都属于有相福德资粮。换言之,所谓修福再没有超出其上的修法。因为他的心已经发到最大,是善心之王,是无上的普贤行愿王,这在修福的缘起上已经推展到最极致、周遍、圆满的地步。这才知道,前面的发心和后面的回向,已经含摄了最好的有相福德资粮的修法。中间的正行,按照标准的行相来说,是住在无缘里,什么相也不著,这是无相智慧资粮。它是最圆满的修法,没有超出其上的。

了解了三殊胜有最圆满的福慧二资粮的修行内涵后,再来看它的结果如何。由于每个修法都配着三殊胜来进行,既有有相福德资粮最圆满的修法,又有无相智慧资粮最圆满的修法,因此在因上是极圆满的。

这样以有相福德资粮为近取因,无相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就会成就佛的色身。也就是他一直在开展最广大的善心,从这里面会出福德。他前后都在立愿、印持,怎么摄一切众生得到圆满的佛果,怎么实现净土,实现普贤行,实现一切如海的事业等等。这些都含摄在发心以及普贤大愿的回向里。尤其是后面的印持,普贤大愿含摄了无边如海的菩萨行,里面的愿义极其广大圆满。如果我们真心这样发愿,把所修的善根全部投在这上面,回向在这上面,那么以后就会成就以佛的色身为代表的各种福德分的果报。比如阿弥陀佛在因地那样发愿,果上就出现了万德庄严的色身,包括报身和化身;而且出现了如海微妙德相的净土,处处具足庄严;还出现了无边的清净眷属、无量的事业等等。总之,透过最初以发心起动,后面以回向印持,把善根全部发挥在这些缘起上,最终就会出现以佛的色身为代表的整个福德分果报的显现。

如果以无相智慧资粮为近取因,也就是以正行无缘作为亲因或主因,搭配前后两分的有相福德资粮,以发心和回向作为它的助缘,最后就会成就佛的法身。这完全是因果对应的。如果修正行时心里什么相也没有,完全住在智慧中,让它自然地起妙用,这样就会得到佛的法身。法身没有任何相,它是体,报化色身是用。这才知道,以无缘作为根本,前后的发心、回向作为助缘,来帮助你很好地住在无缘里,就能成就法身。

这就看出,福慧资粮之间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以福来促进慧,以慧来促进福。也就是,前面有很好的发心,后面很好地作回向,心就很安,一下子就能住在无缘里。如果前面没有发善心,处在恶性或无记的心态里,正行就难以安住,或者没有结行的话,后续状态就不行。如果一开始启动了很好的善心,把它发到极广大的程度,那就很容易相合法界,然后就歇下来了,可以根本不住相,任运自然地去做一切。而且,普贤回向也是以极法界量的方式进行,只要你一直按照《普贤行愿品》诚心祈愿,就会发现心开张了,各种束缚、胶著、混乱、染污的状况一扫而光,念完以后,感觉又重新回到了法界里。这时候你不要再加什么,安住在那里就可以了。可见普贤行愿是让你回归法界、回到本性的极妙缘起。所以,发心和回向是福,福资粮够,心就容易安住;福资粮不够,又造了些罪业,心就没办法安住。这就知道要以福来养慧,以有相的福德资粮作为助缘,就能很方便地进入正行无缘,住在智慧中而成就法身。

反过来也要知道,如果要成就佛的色身,那当然是以修发心、回向作为主因,以无缘作为助缘。也就是如果能安住在无缘里,心不执著,一起善心就非常广大、周遍,能以广大无尽的方式来起用。如果心不清净,回向和发心就会打折扣;如果心非常安然,一点执著、妄计都没有,起的时候就能很干脆地起到最大。慧修得好,福一定修得好。譬如我们一天心中无事,做一切福就很容易。要帮助人的时候,就能很巧妙地反应,而且做过了也不累,一切事情都是任运天真、恰如其分地做。这就叫做以慧养福。

因此,福慧是互相资助的。而三殊胜已经极巧妙地配合了福慧双修的要诀。光有前后没有中间,那只有福没慧;光有中间没有前后,就只有慧没福,都不完整。而初中后三个重要环节,都以最殊胜的方式来摄持的话,我们就会往最直接实现佛二身的方向走。

总之,在基上净除虚妄分别的障碍——人法二我执,在道上修集二聚——福慧二资粮,在果上证得色身和法身双融的果位,除了三殊胜以外不必要再多,少了也不能含摄的缘故,所以三殊胜是摄尽一切佛道要点的大总持法。

这样认定以后,每一座你自然不肯放掉三殊胜的修法。如果放掉了自己也觉得不完整,因上不完整,果上就不可能完整。也就是,我们行解脱道的人要具有三种珍重:前行珍重,正行珍重,结行珍重。这样自己不肯马虎修行,一定要顺合最圆满的缘起正道来走,这个道就叫做“三殊胜”,而你每次殷重地付诸实践就叫“三珍重”。也就是你不肯前面马虎不发心,中间不住在无缘上,心想着这个概念、那个戏论,一大堆啰嗦,你也不可能做完了不回向。如果你具有三珍重,那的确是佛法上的行者。日日夜夜都这么走,就是在最完备、快速、直接地走向成佛。

因此最后说:

如此的三殊胜是显密共同所思维的。

这样的三殊胜是无论修显密哪种法都共同要想到的,时时不能忘记。因此,传授了三殊胜以后,大家要把它刻在自己心版上,成为尽未来际矢志不渝行持的课题。



思考题

1、思维“等起”的涵义,精确掌握其法相,并对它的重要性发起定解。

2、什么是救怖畏之等起?以此修法的结果如何?你心里是否有这种等起?

3、什么是求现世名利的等起?检查自己是否有此类贩卖正法的情况。思维其过患,发起如毒品般断除的决心。

4、修法的性质和结果由什么来决定?所修的法和等起分别起什么作用?

5、什么是无记之等起?自己平时闻法、修法等时是否是这种等起?

6、这里善和恶以什么来区分?什么样的分别属于善的等起?

7、解释下士等起的体相。以此等起持别解脱戒能成就什么果位?以此等起修生起次第寂静本尊、忿怒本尊以及修大圆满本净立断、元成顿超分别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知道这点后你有何感悟?

8、解释中士等起的法相。如何舍弃下士等起转为中士等起?以此等起修即身成佛的法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9、解释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德相。这与一般的慈心、悲心有何不同?以此等起修十善业道最终的结果如何?

10、仅是心想:“为了利益尽虚空界的有情我发誓成佛而修法”是否成为上士等起?怎样才算心里有了发心殊胜的内涵?初学者一开始能否生起此心?如果达不到怎么办?为什么?

11、为什么说一切有情都曾无数次地作过自己的母亲?对此以理成立而发起定解。确认这一点后看到众生时心态跟以往有何不同?

12、对于今世母亲生养、护命、施财物、教世间知识以及赐修法所依身的恩德,结合自身情况数数忆念而生起欲报恩心。

13、什么是“恩德”?思维如今修法顺缘资具等,以及成佛初中后三个阶位都是母有情的恩德。

14、母亲是怎样为我们考虑的?我们现在应如何为母亲考虑?

15、如何以“三关联”以及祈祷上师三宝来修悲心?修到何种程度算有了悲的德相?准确了解后如是而修。

16、让母亲脱离苦因苦果后应将其安置于何位?从下到上一一分析而抉择。世俗菩提心中智一分的德相是怎样的?

17、修菩提心时应如何次第观修?这样修有何必要?准确掌握后如是而修。

18、哪四种缘会失坏善根?你有这些情况吗?

19、什么是正行无缘殊胜?初业者如何发起它的随顺品?此随顺品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果这个也达不到该怎么做?

20、什么是有毒回向?这样回向的结果如何?

21、什么是真实的三轮清净回向?怎么随顺三轮清净来回向?这样回向有何利益?掌握此轨则后,每次结行时如是回向。

22、以理成立三殊胜摄尽二资粮、二谛、二身故,是显密一切修法的总摄。


小提示

回复 dym 大圆满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普贤上师口授—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讲记


长按二维码中心logo-识别二维码关注



新浪微博@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新浪博客@益西彭措堪布的博客

www.xianmifw.com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堪布录音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