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数学读写绘——为孩子种下“万物皆数”的种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经常限于数学学科的思维,无法跳脱出来,这是对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一种窄化。因此,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数学跨界?


让孩子与数学有不一样的相遇


我所在的学校开设了一个幼小衔接班,我作为这个班级的三位主班老师之一,主要负责孩子们的数学学习。

该用什么美好的事物来唤起孩子对数学的喜爱呢?

第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在讲台上调试课件,几个孩子围在我身边问我:“老师,你教什么的呀?”“我教数学呀。”这时,课件正好打开,有些识字多的孩子就轻轻地念:“双胞胎兄弟。老师,你是要给我们讲故事吗?”我说:“是呀。”这些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转身跑出去,边跑边叫:“数学课是讲故事!数学课是讲故事!”

课开始的时候,出于意料,这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全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原本想好的调控课堂的手段都没有用到。我就直接像个故事婆婆一样讲故事:

我叫小亮,他叫小明。我们是兄弟俩,年龄也是一样大。因为我们是双胞胎!……小明他动不动就非说自己是哥哥。不就是比我早出生五分钟嘛!年龄一样大,个子也一样高,凭什么他就是哥哥?我们俩每天都要这么争来争去,可我们俩谁也没赢过。别说输赢了。每次都要被爸爸妈妈教训一顿……

孩子们沉浸在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中,为爱争吵、爱比较的双胞胎兄弟出谋划策,解决争端。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拿出道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们用一样的杯子去比较两杯牛奶的多少,用捏成一样形状的橡皮泥比较两个面团的多少,用一样的酸奶瓶比较两堆沙子的多少。一节课就这样在故事和操作中很愉快地结束了。

那么,这节课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呢?

课结束的时候,孩子们说:用一样的杯子比较牛奶的多少;捏成一样的形状比较面团的多少;用一样的酸奶瓶比较沙子的多少。我让他们想办法这把三句话变成一句话。最后,孩子的答案就变成这样:我们可以用一样的东西(标准)去比较两个东西的多少。

这节数学故事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粒浪漫的种子,等将来他们上二年级、三年级碰到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时,我相信这颗浪漫的种子会发芽、长大,开出一朵更美的花。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个孩子在回家后画的写绘,记录了他第一天上学的经历:

顶着奇形怪状发型的雷老师手里拿着两杯装在不一样杯子里的牛奶,正和大家一起思考怎样比较它们的多少。而同样顶着奇形怪状发型的他正坐在椅子上,旁边是一行妈妈帮他记录的文字:“我正在认真听课。我很开心。”

看到这幅画我也很开心,让孩子们在一开始就与数学有着这样美好的相遇,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由此,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经历有趣、刺激的数学绘本课程。

数学绘本,用故事为教材“添肉”


如果说,教材上展现的精密的数学知识体系是“骨”,那么,利用好优秀的数学绘本,就能给“骨”添上“肉”。数学绘本的引入可以使数学显得更加丰满,更加有魅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着手打造数学绘本课程。

我们发现,现在大量优秀的数学绘本被引入国内市场,比如,台湾的《汉声数学》,韩国的《从小爱数学》,美国的《我是数学迷》等。这些数学绘本都具备强烈的故事味和数学味,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对于新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与不安。因此,我为他们准备了为期一个月的数学始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就是:绘本故事加游戏。

数学始业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板块:数与计算、图形与空间、分类与顺序、测量。每个板块都选择三个相关绘本,整合成一个小单元,让孩子每天都在故事与游戏中与数学相遇,在游戏中玩转数学。

以《我们一起来数数(数与计算)》单元为例,我们选择了以下三个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10以内数的认识)、《真正的魔法师》(序数)、《鼓鼓与蛋蛋的梦想》(10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这三个趣味十足的绘本故事,让孩子在情境中认识数字。

而在每一个小单元结束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个单元庆典课。在我们完整地经历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数与计算)》单元后,孩子们分头制作一本他们自己专属的数字书,他们会准备一本10页的小画册,第一页写上数字“1”,第2页写上数字“2”,以此类推一直写到数字“10”,然后他们会在他们的生活中找数字,把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能用数字“1”表示的东西,画在第1页:1粒扣子、1把雨伞、1张桌子、1支铅笔……

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加游戏的方式,孩子们打通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抽象的数字的魅力。

当然,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并不是所有的优秀绘本都适合代替教材进入课堂。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与教材具有高度吻合性的绘本,进行二次加工,让它们将数学知识以相当趣味或者相当具象的形式进入孩子们的数学生活,让孩子的数学学习生活充满趣味性、实践性和思辨性。

以一年级下学期的新人教版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二)》单元为例,为了让孩子们切实地体会到“面在体上”,以及对这些平面图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选择了两个数学绘本进行改编,将整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名为《图形变变变》的单元。

我将《谁偷走了西瓜》作为单元起始课,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偷瓜贼在夜里偷走了图形王国地里的西瓜,警察叔叔在地里发现了罪犯的脚印(一个正方形),并且将没有不在场证明的立方体找了过来。

当我讲到如何判断谁是罪犯的时候,我们班的喆翰,一个数学很弱的孩子,立马举起了手:“老师,让他们一个一个踩脚印,谁的脚印对上了,谁就是罪犯!”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他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发言,并且说得这么精彩,用“脚印”这个词语形象地体现了“面在体上”的想法。

在孩子们通过寻找立体图形的“脚印”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将《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作为结束课,让孩子释放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天马行空的图形拼组创作。最后,孩子们运用手中的各种平面图形,创作了一幅又一幅令人赞叹的图形画。

这样,数学绘本在小学数学低段将有极大的空间,它既可以大量地改编重组,单独成为一个别致的数学教材;也可以依托传统教材,进行二次改编,成为传统教材中一颗亮眼的“珍珠”;更可以作为孩子们的课后读物,大量进入学校与家庭生活,给孩子以广阔丰富的数学智力背景。

而孩子们在大量接触数学绘本之后,对于数学的感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数学不再是枯燥、抽象令人畏惧的东西,孩子们经常在课后拉着我,跟我说一说他们发现的有意思的数学信息,比如不同的花儿有不同形状的花瓣,校园里有各种有规律的建筑,甚至吃饭时,他们也会惊喜地大叫:“雷老师,这块饼是圆形的!”


写绘,让孩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壁垒


在学习完《谁偷了西瓜》后,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们太喜欢这个故事了,不愿意就这样简单结束。我们班的恩泽一下课就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雷老师,我觉得你讲的这个故事肯定还没有结束,我能接着往下编吗?”我说:“好的。”

于是,一个星期后,恩泽站在讲台上,为我们讲绘本故事《偷西瓜续集》。后来,恩泽妈妈告诉我,其实那个星期恩泽的课余时间不多,放学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架子鼓,而且很不巧,又生了一次病,感冒了好久,但是他却一有空就拿出笔来创作,因为这是他自己十分渴望做的一件事情,这是游戏,也是学习。

在听完恩泽的分享后,可茹在第二天创作了《偷西瓜续集二》;听完可茹的分享后,潇东在一个星期后创作了《偷西瓜续集三》。我对孩子们说:“大家可不可以放过西瓜,别老想着偷西瓜了,好不好?”孩子们很体谅我:“好的。”于是,几天后钰霏就创作了《偷草莓》。

这样自发的数学写绘热潮绵延了好几周,我想,用写绘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孩子心中的数学倒是不错的。但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却有点茫然,原来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是数学课上的数学,生活是数学课后的生活,他们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

于是我就以我女儿的一天生活为蓝本,创作了一个简单的数学绘本讲给孩子们听。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假期里,我们陪着女儿去海洋乐园,在那里,她正好碰到一个来微山旅游的小妹妹,两个人一见如故,一起喝牛奶、逛街、吃饭,最后还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喜羊羊的电影。在故事里,不断地出现需要用到数学的地方,当讲到女儿去游乐园如何选择一个最省钱的方案,讲到去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和如何找钱,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原来数学写绘这么简单!

于是,我们班的数学写绘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孩子们开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有的孩子开始大量地关注身边发生的计算,超市里付钱、商品的数量等;有的孩子开始关注身边的图形,将身边一个个事物的面都抽象成平面图形;有的孩子开始关注时间,并用钟表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

所有的这一切,孩子们都用稚嫩的画笔记录了下来,并通过口述的方式,请爸爸妈妈将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记录下来。

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亲密接触时,数学就不再是一门仅需在课堂上学习的学科了,它也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自此,这些小小的心中,会种下这么一个浅浅的念头:万物皆数。

甚至,在孩子们的语文写绘作业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数学的痕迹。我想,或许可以再往前一步,让数学与语文相遇。

我采用的道具是智力玩具七巧板。一开始,孩子们对着书上的图形拼七巧板,后来,我试着引导孩子们尝试七巧板的更多玩法。当语文进行了《名字变变变》主题写绘时,孩子们就用七巧板拼自己的名字;当语文开展百花课程时,孩子们就用七巧板去拼他们心目中的鲜花。因为这样不断的浪漫累积,孩子们总是时不时地“爆发”一下,让人吃惊不已。在听完百花课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微山荷花香》后,一个孩子竟然能用七巧板为整个故事配图!

其实,不管是让数学与绘本相遇,用故事开启学习,还是发动孩子写绘,联通数学与生活,亦或者让数学与语文相遇,消融学科间的界限,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以更贴近孩子的方式开展数学学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