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 - -
楼主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年以来,马出现在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放牧、迁徙、战争、生存交往中,蒙古族牧人终年与马打交道,很多牧人家的孩童从懂事起就被抱上马背学习生存的技能。在牧人与马之间,早已建立起朋友般乃至家人般的亲密关系,他们荣辱与共、生死相依。马具是人与马之间的重要链接物,一套好的马具,让骑乘体验也会不同。

 

在草原之上,游牧生活使得蒙古族牧民习惯于投资便于移动的资产,“女人们将钱戴在头上,男人们将钱用在马上”,一套好的马具,衬托了主人的身份和财富多少,起初是自己做马具,后来拜托手艺更好的人做,久而久之,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渐成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

 

对蒙古族传统马具的最为经典的介绍,莫过于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鞑事略》中的精辟论述:“其鞍辔轻简,以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总,故立马转身至顺。” 


2008年时,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即以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具是个泛指,按部件来分鞍具、鞁具、挽具和配具等四类,鞍具想必不用解释了,鞁具是用来控制马首的,挽具是为了套车用的,而配具是辅助骑乘的其他用具。乘骑时会用到鞁具、鞍具和配具;驾车时则是鞁具、挽具和配具。


部件种类多,需求各不同,马具的制作涉及面很广,集木工工艺、刺绣工艺、金属工艺、皮件编织等独特的手工艺于一身。锦先生不禁想起某国际时尚奢侈品大牌最初是做马具起家的,现在的发展方向果然与上述手工艺息息相关。

 

单拿马鞭来说,鞭杆大多用上好的牛骨,科尔沁草原上有的是科尔沁牛,用开水反复煮,去掉油脂,再打磨、掏孔、穿环、雕刻;而主体部分的鞭子,则是两部分构成的,里面是比较生硬的牛皮芯,外面要裹上柔软的狗皮条,然后再编织在一起,两者的弹性张力不同,要借助专门的硬弓绷住牛皮芯再环绕狗皮条管状编制,还要用过肩结、勒编、平编搭接的技法。这样的马鞭,既有力,有够韧,不会伤了马。


在草原之上牛皮和狗皮的原料处理鞣制过程和其他地区不同,用的是草原上常见的原料,酸奶子加食盐,或是散糜子面加食盐,还有更加独门绝技的,将动物内脏捣烂涂在皮子上自然发酵,然后添加草原上各种带有药性的花卉,不同的皮子质地,配方也有所不同。

 

马具的初衷是便于人操控马,但对马的关怀也体现在马具之中,马鞍之下有一层“鞯”,用毛毡做成,亦或是马鬃,讲究一些的用皮毛制作而成,又称为“鞍屉“、“护腰”。马在奔跑后很容易出汗,取下马鞍的马腰很容易着凉,所以在取下马鞍后,将护腰给马裹上,冬天防冻,夏天防止刮风下雨时腰部中风。

 

韅,用来将马鞍搭在马背上固定马鞍,防止马鞍在马背上来回晃动起固定作用的绳子,包括肚带和扯肚两部分。“扯肚”(哲里木、纠勒姆)一般是蒙古族男子制作,选用 4~8 根细皮条编制成扁平带子,有板有眼,颇见功底,受力均匀,易拉好扯,否则带色的马容易被拉成白腰子。而“肚带”( 奥楞)通常是由蒙古族女子缝制而成的,她们用不同颜色的马鬃、驼毛或者牛毛先撮成绳子,再配用麻线并排缝在一起,在不同地区辫法也不同,要宽、挺、板,才能不伤马腹。


蒙古族的风俗中,姑娘们常常会将精心缝制好“奥楞”送给她们的心上人,这个马身上最柔软的地方,需要男子与女子共同协作与呵护,一阴一阳,就如同家庭一样。在这个大雪的时节里,你有被蒙古族的马文化暖到么?

 

图:来自互联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