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这些肿瘤新发现很实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单链抗体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肿瘤的一系列新发现、新应用接踵而来,很多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给肿瘤的筛查和治疗带来改变。

  诊断

  不做肠镜,粪便查癌很精准!

  研究团队:中山六院胃肠病研究所

  发表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4年3月19日。

  许多人不愿意做肠镜,觉得太痛苦,如今有了一种新方法,不用做肠镜就能筛查肠癌,而且这种方法居然和人体排泄物有关。

  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粪便就像侦探一样,潜伏在肠道内收集各种可能导致癌症发生的早期信号。通过粪便查癌症,近日已在中山六院开始应用了。

  2016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历时三年,开发完成了适合中国人群肠癌筛查的粪便基因测试盒。当特异性为93%时,该检测对肠癌的检测敏感性达83%,特别是对I、II期肠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91%。也就是说,早期的肠癌,可通过粪便查出来!

  粪便基因测试其实并不复杂。这一技术的原发明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邹鸿志介绍,大肠癌一般发生于结直肠上皮组织中,先向肠腔内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地有肿瘤细胞脱落到肠腔内并且随着粪便排出,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可以作为肿瘤的一种标志物。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就是通过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可能患有大肠癌。

  由于肠癌早期通常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往往患者感到不适就诊时,肿瘤多数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提醒,早期肠癌的治疗效果很好,治愈率高达90%以上,粪便检测就为早期筛查肠癌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会不会技术不成熟?会不会查不出来?要尝试一种新技术,患者还是会有各种顾虑。事实上,邹鸿志研发的这种在中国刚刚起步的粪便基因筛查,在国际上早已受到认可。

  2014年3月,邹鸿志在美国的研发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就显示,利用大便来检测DNA,可以发现癌变踪迹,敏感性准确率可达93.2%。邹鸿志研发的产品已于2014年8月通过美国FDA批准,同年,首个被FDA批准的粪便基因检测产品已进入了美国医保目录。2016年6月,美国在肠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这项技术。

  反观国内,因便血是所有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在此之前,国内常用的大肠癌筛查办法主要是一种名为粪便隐血试验(FOBT)的筛查方式,但由于便血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常常由于血量少或停留时间长,肉眼不能觉察而对疾病造成延误。即便是最新式的疫化学法大便隐血试验,也仅能检测到的50%~60%的大肠癌。

  而现在,我们也终于有了国际上公认最先进的技术。因粪便基因测试肠癌的早期诊断率高达91%,将明显有助于提升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任东林提醒,一旦经FOBT检查为阳性,或因年龄、血压等因素不适宜肠镜,但疑患肠道疾病、以及肠癌高危人群(如直系亲属中已有肠癌患者),就可启动粪便基因检测这个肠道“侦探”!

  治疗

  晚期鼻咽癌新疗法提高生存率

  研究团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骏团队

  发表期刊:《柳叶刀肿瘤》,2016年9月26日在线发表

  最近,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马骏教授团队发现的鼻咽癌晚期治疗新方案,将鼻咽癌三年总生存率提高到92%。

  项目参与者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助理孙颖介绍,鼻咽癌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遗传,10%的鼻咽癌是基因异常所致,其次则是EB病毒感染,其中广东的EB病毒亚型致瘤性很高。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初次就诊的患者中70%以上已经伴有周围颅骨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治疗效果差。如何提高这部分局部区域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世界难题。

  马骏教授团队联合全国10个临床研究中心,历时七年,对480例病人进行了随访追踪后进行的一项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大型前瞻性Ⅲ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三药联合化疗方案(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简称TPF)有效。这个消息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无异于燃起了生命的新希望。

  在此之前,治疗鼻咽癌主要采用国际指南推荐的同期放化疗后给予强化的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双药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简称PF),而马骏教授团队早在2006年就发现,这个指南推荐不适于中国人,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因为放疗后,患者身体条件难以承受3个疗程的化疗,而且使用传统的双药,没有使用新药,有效率不高。

  孙颖介绍,三药联合化疗方案在原来的PF双药基础上,加用新型的化疗药物——多西他赛(T),组成TPF方案。这个治疗新方案将鼻咽癌肿瘤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从72%提高到80%,3年总生存率从86%提高到9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从83%提高到90%。而且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下降、腹泻及口腔黏膜炎等都可用药物控制。“现在很多医院都在用这种新疗法。” 孙颖说,也大大解决了患者经济负担,“以前化疗药物只有进口的,现在国产药物已进入了医保,可以报销。

  孙颖提醒,鼻咽癌患者发病年龄大多45岁,患者主要为中壮年,由于症状隐蔽,早期要靠体检发现。可检查EB病毒抗体,如果抗体高就要做鼻咽镜检查,必要的话做活检。直系亲属如有鼻咽癌病史及高危发病因素可以到医院进行基因筛查。

  预防

  吃中药招致泌尿肿瘤凑热闹

  研究团队:北大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徐涛团队

  发表期刊:《欧洲泌尿学》(European Urology),2016年10月12日

  滥服中药,可能会导致泌尿肿瘤,这个看起来有点恐怖的结论就发表在了泌尿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欧洲泌尿学》上。论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徐涛教授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白凡研究员。

  他们发现,在我国造成膀胱癌、肾盂癌、输尿管癌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马兜铃酸——这是存在于不少中药里的化学成分。

  马兜铃酸的危害在多年前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就已显现。当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收治过的100多位患者中,最多的就是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病人。为此,200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还曾发出警告,患者服用过马兜铃酸之后,肾脏里就会出现一种特殊成分,叫马兜铃酸-DNA加合物,可导致肾脏不可逆的损害。这种肾病在国外被叫做“中国草药肾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 ,2003、2004年分别发出通知,取消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药品标准,一些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必须按照规定替代(2003年6月30日前关木通替换为木通,2004年9月30日前广防己替换为防己,青木香替换为土木香。木通、防己、土木香均不含马兜铃酸成分)。

  类似的研究也已经有过。2012年,权威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也报道了马兜铃酸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以及尿路上皮癌双重风险。文章作者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药物学家亚瑟·格罗尔曼和台湾大学医院泌尿科的陈忠信医生发现,台湾尿路上皮癌发病率全球最高,是西方国家的4倍。在这些癌症病例中,约有六成与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有关。

  如果说,以前的文献都还是仅仅停留在猜测阶段的话,徐涛教授和白凡研究员则首次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多发性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制,从基因组层面提供了马兜铃酸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的直接证据。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患者的肿瘤基因突变情况与体内的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

  马兜铃酸的确离我们很近,目前临床上还在使用部分含有马兜铃酸的合法中药饮片就有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朱砂莲、细辛、南木香、淮木通等,不过也不用过度担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明确要求,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都已经按处方药管理,并在注意事项中增加了很多警示语;医生处方中使用这些药品,也必须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在复诊中注意检查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谨慎确定剂量和疗程。只要严格按规范用药,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作为研究者,徐涛教授也建议读者朋友们,生病了,不管是看西医还是中医,最好听从医生建议,严格按照医嘱来服药治疗,尤其是不要自行随意服用这些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