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

科学的选择配方奶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现在尽量提倡母乳喂养,在早产儿、母乳不足、宝宝特殊时期的情况下需要添加配方奶粉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究竟哪种奶粉适合呢?很多家长都会反复提问,哪种奶粉不容易上火?哪种奶粉容易消化吸收?其实所谓“上火”是中医范畴,西医来讲,所谓的“上火”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的,如“眼屎多、大便干、口气重”等等。下面就常见的配方奶粉分类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根据蛋白质结构分类:

1、完整蛋白质结构配方即市场上所有正常婴儿的配方奶粉,不管哪个品牌、国家、奶源,没有特殊注明的都属于此类;适用人群:正常的婴幼儿。

2、部分(适度)水解蛋白配方:配方奶粉中的完整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蛋白质,易于吸收和降低过敏风险;适用人群:有蛋白质过敏风险的婴幼儿预防过敏。国内奶粉代表的有:雅培亲护、美赞臣亲舒易消化、雀巢超级能恩。

3、深度水解蛋白配方: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全部水解成更为细小分子的蛋白质结构,防止出现蛋白质过敏现象;用人群:出现中-重度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国内奶粉代表的有:雀巢蔼儿舒。

4、氨基酸配方: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完全分解成氨基酸结构,直接吸收,不会出现任何过敏现象;用人群:用于诊断和治疗非常严重的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幼儿。全球独家英国纽康特氨基酸奶粉。

根据脂肪配方分类分为长链脂肪配方,即普通配方粉,适用于正常婴幼儿;中/长链配方,适用于肠道功能不良,比如:慢性腹泻、肠道发育异常、肠道大手术后、早产儿等情况

根据碳水化合物:分为全含乳糖的普通配方,适用于正常婴儿;部分乳糖配方,适用于胃肠功能不良时,比如早产儿,胃肠受损者;无乳糖配方,适用于急性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以及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者。

不同奶粉品牌都有不同配方的奶粉,都是含不同组合配方,各位家长请根据自己宝宝情况,看清楚奶粉配方说明方可购买,尤其是蛋白质过敏、腹泻、消化功能不好的宝宝,建议咨询医师。


特殊医学用途的婴儿配方奶粉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粉涉及早产儿、腹泻、过敏、特殊氨基酸代谢疾病的婴幼儿,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粉作为医学治疗的一部分,称为医学营养治疗。


1.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配方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配方是专为生长快速但不能得到母乳的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设计, 其所含热量高, 达80kcal/100ml( 普通配方为67kcal/100ml);蛋白质含量高且易被利用;所含其他营养素也符合快速生长早产儿的需求,可用到体重达4 ~ 5 公斤。但仍不如母乳+ 母乳营养补充剂好!


2.婴幼儿腹泻可使用无乳糖配方


无乳糖配方是专为乳糖消化不良/ 不耐受所配特殊婴儿配方粉。乳品中所含碳水化合物为乳糖。


婴幼儿腹泻致肠道黏膜受损的同时,会破坏其表面消化乳糖的乳糖酶,造成暂时乳糖消化障碍,加重腹泻。无乳糖配方粉,不是不含碳水化合物,而是用麦芽糖糊精等代替,其营养效果与普通配方相同。


腹泻好转后,肠道黏膜修复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建议无乳糖配方使用2周或更长。无乳糖配方绝对能满足婴儿的需求。


3.母乳补充剂使用与出生体重≤ 1500 克和/ 或≤孕32 周的早产儿。 


母乳营养补充剂的适应范围为出生体重≤ 1500 克和/ 或≤孕32 周的早产儿,当耐受100(ml/kg·天)抽吸出的母乳后,与母乳混合喂哺早产儿。母乳营养补充剂中营养不均衡,不能单独喂养早产儿。只推荐在新生儿监护室内使用。家长的任务是定时抽吸母乳,妥善保存,并定时送到医院。


现在母乳营养补充剂对中国的医生和家长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婴幼儿产品,要想正确使用母乳营养补充剂,科学抽吸母乳并妥善保存非常重要。建议使用电动吸奶器,将母乳储存于专用储奶袋内,进行冷藏(<24小时)或冷冻(3~6个月)保存。使用前用温水温热即可与母乳营养补充剂混合使用。


4.深度水解配方/ 氨基酸配方适用于反复湿疹,过敏等婴幼儿。


对于人工喂养出现的严重反复湿疹,对外用药物虽敏感但效果不能持久的婴儿,都应考虑为牛奶蛋白过敏。如果将普通配方换成深度水解配方/ 氨基酸配方必定有明显效果。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辅食添加时也要特别注意——先添加米粉、青菜,逐渐添加肉泥。鸡蛋黄则应该至少在8个月后再添加。



5.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主要是针对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


氨基酸代谢障碍配方是针对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疾病而言的。使用这些特殊配方前必须得到确切的诊断,比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高血氨症、异戊酸血症、一型戊二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等。理论上所有婴儿均应进行先天性代谢病的筛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各位父母在更换不同性质奶粉时至少观察2周时间才知道是否适合,不可过频的更换不同配方奶粉。

没有任何品牌、配方奶粉是绝对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宝宝的肠胃、生理病理状态的奶粉才是最合适的!

以上部分内容转载自:崔玉涛家庭育儿官方订阅号:icuiyutao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